论三农冶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三农图书出版的重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4

论三农冶问题的重要性及其三农图书出版的重大作用

阿不都瓦依提·艾力

Importanceofthe"ThreeRural"IssuesandtheMajorRoleofthePublicationof"ThreeRural"IssuesBooks阿不都瓦依提窑艾力Abuduwayiti窑Aili(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厅编译室,乌鲁木齐830049)(XinjiangAgricultureDepartmentCompileRoom,Urumqi830049,China)

Abstract:Chinaisalargeagriculturalcountry,andnowtherearemorethanninehundredmillionfarmers.Agriculture,ruralareaandfarmerproblemsareChina'sfundamentalproblemsandtheyrelatstothestabilityofthecountry,long-termstabilityofsocietyandtheachievementoffullywell-offsociety.AftertheThirdPlenarySessionofthe11thCentralCommitteeoftheChineseCommunistParty,especiallysince1982,theCPCCentralCommitteeoftheStateCouncilhasissuedtheNo.1Documentaboutthe"ThreeRural"Issuescontinuouslywhichshowsthatthestatehasbeen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the"ThreeRural"Issues.Publicationof"threerural"books,asanimportantmeansofserving"ThreeRural"Issues,bearsgreatresponsibilityofimprovingfarmersliteracy,guidingfarmerstogetrich,andpromotingagriculturaldevelopment.

关键词院“三农”问题;重要性;“三农”图书出版;重大作用Keywords:"ThreeRural"Issues;importance;publicationof"ThreeRural"Issuesbookspublishment;majorrole中图分类号院F32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9-0327-03

0引言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水平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上了新台阶。与此相应的,“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有农民九亿多,“三农”问题在我国不仅关乎经济发展而且关乎社会进步,也就是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全社会的长久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

1野三农冶问题的重要性目前为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下发了一系列的一号文件,突然“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突破僵化体制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并对当年和此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文件突破了传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

1.2联产承包制是伟大创造1983年1月,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这个文件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提出,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当前的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是我国农村的三大隐患。解决上述三个问题,必须强调党员、干部带头,模范地执行政策,杜绝不正之风。要按照我国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1]。

1.3承包土地15年不变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的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1]。

1.4扩大市场调节力度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取消了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系统化,同时从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产业结构调整、交通、支持乡镇企业、鼓励人才流动、放活金融政策、加强小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活跃农村经济。文件还提出扩大市场调节,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的需求,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进一步把农村经济搞活。

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

1.5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文件进一步摆正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的同时,强调增加投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1]。

1.6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下发,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1]。

1.7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七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1]。

1.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1]。

1.9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

1.10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1]1.11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出发,描绘了我国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宏伟蓝图,制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切实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大政方针落到实处[1]。

1.122009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强农惠农新政策,强力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是其最大亮点[1]。

1.132011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下发,重要内容是水利建设。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1]。

1.14201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下发,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

文件提出“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因为现在一些地方将优质高产良田留做建设发展,而将条件较差的耕地划入基本农田。虽然耕地数量没有减少,但质量不断下降,威胁到了我国粮食安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让优质耕地永久留在农民手中,保证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的质量安全,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2野三农冶图书出版的重大作用2.1对“三农”图书出版的认识2.1.1全社会、全民要提高对“三农”图书出版的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一贯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先后下发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十几个“一号文件”,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6月21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多出版发行农民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读物,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

《意见》指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三农”独舞的出版和发行工作肩负着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各类出版和发行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做好服务“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服务“三农”读物的出版发行工作作为整个出版发行工作的重中之重,抓实抓好[2]。

由此可见,全社会、全民要一贯提高对“三农”图书出版的认识,重视农业科技普及的同时,科技出版业面对党和政府的号召,在解决“三农”问题上该做些什么?肩负什么职务?首先是向农民普及科学知识、推广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其次是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为此,必须多出版农业科技图书,方方面面优质服务“三农”,为广大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科技出版工作者神圣的职责[3]。

“三农”图书是地方出版社整体图书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农”图书的经济效益偏低,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出版同仁普遍认同。这与广大农民生活水平偏低,购买能力偏低直接相关。因为读者对象的购买能力决定“三农”图书的社会和经济效益[3]。

2.1.2利用政策优势,得到政府财政支持,免费发放“三农”图书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和财政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新疆新闻出版东风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于2007年1月正式实施。两个工程实施以来,新疆的各出版行业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出版免费发行“三农”图书,受到了新疆各族农牧民和基层干部的普遍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东风工程”一期项目投资总额为37910万元,分五批向全疆851个乡镇和8661个行政村赠阅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语言文字的报纸39种,36.93万份;期刊16种,44.25万本;图书(挂图)1281种,1267.20万册(套);音像制品267种,308.09万盒;为自治区15个地州市、部分重点县(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配备出版物市场监管专用车67辆;为自治区出版物市场稽查队配备业务设备(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及电脑12台(套);为自治区15个地州市、98个县(市、区)新闻出版部门配备出版物市场监管设备(电脑、传真机、数码照相机等)1526台(套);为《新疆日报》喀什南疆印务中心及十个地州党报党刊配置印刷及照排设备18台(套);为新疆电子、音像出版单位配置音像制作设备388台(套);对23个县级新华书店发行网点进行了新建或改建,总建筑面积20418平方米;为全疆地州市及县级新华书店配备流动售书车98辆;投资建设了新疆新闻出版技工学校教学综合楼及出版物市场监管用房,总建筑面积10528平方米。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八部委“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新疆不断完善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切实抓好工程项目、资金、进度、质量等责任落实,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本着求真务实、力求实效的工作原则,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截至2011年7月已建成农家书屋7000个,实现了南疆地区全覆盖,共配送维、汉、哈、蒙、柯5个语种期刊35种,1.14万份;报纸46种,0.55万份;图书18012种,1102万册;音像制品2238种,82万张;配发图书架及报刊架21000个,标牌、播放设备等配套设备7000套。

两个工程项目的实施,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农村牧区,把先进文化带到牧场毡房,把科普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丰富了农牧区建设文化生活,使农牧区各族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

一是加强了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农牧区出版物缺乏、农牧区各族群众“看报难、读书难、购书难”的问题得到了初步改善。农牧区群众借助两个工程提供的出版物,及时了解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接受了先进文化,转变了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帮助农牧民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依靠科技劳动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进一步加强、完善了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大农牧民群众通过两个工程享受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三是加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了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各地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发挥两个工程的作用,使“东风工程”阅览室和农家书屋成为农牧民学习了解政策、法律、生产技术的重要阵地,并以此为载体广泛开展读书竞赛、科技讲座、文化巴扎、双语学习等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农牧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普遍参与,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有力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加大“三农”图书出版的措施

2.2.1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构成“三农”图书的主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实现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3]。广大农民最普遍、最需要的是什么?我们近年来,通过下乡调研、结合与粮食高产对口联系工作,每年出版“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丛书”及到基层免费发放,调研座谈活动等大量的调查,争取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的反映和建议,以反映和建议为主选题策划,要出版发行农民最普遍、最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4]。

2011年来,我们农业厅编译室,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翻译工作在少数民族农牧区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实用技术类科技图书的利用率和编译室的工作效率、进一步做好编译工作,把翻译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农业科技面向新疆的农业生产实际,同时把我们编译出版发行的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进一步适合于新疆农业发展的需求,编译室的工作人员轮流奔赴南北疆的各县市,开展调研,与基层干部、农技人和有些农民员座谈,认真听取了他们对农业实用技术类图书的反映和建议,考察了《农家书屋》建设情况、农牧民科技教育培训情况、新疆少数民族农牧民对科技图书的真是需求,收集了选题策划的第一手决策参考资料,为今后科技图书翻译出版发行工作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定地基础[4]。

2.2.2发挥地区优势、突出地方特色新疆是土地辽阔,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南北疆的气候差异较大,农业生产呈现明显的区域性,也体现了对农业科技图书不同的市场需求,为农业科技图书出版的多元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编译室根据“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图书的反映和建议”,中国农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选题策划出版发行南北疆少数民族农牧民最需要的农业实用技术类《新疆设施果树栽培技术》、《新疆设施蔬菜主要病害防治》、《新疆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农村实用汉语》教材、《汉英维农业分类词典》、《农民生产生活安全100问》、《农产品质量安全100问》、《新疆核桃和红枣栽培技术》、《新农村文化建设》、《新疆温室大棚蔬菜栽培技术》、《蔬菜生产技术》、《乡村经济管理》教材、《动物疾病防治》、《禽病防治技术》、《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农村法规政策知识问答》、《温室大棚果树栽培技术》等44种图书,其中《农民生产生活安全100问》、《农产品质量安全100问》、《新疆核桃和红枣栽培技术》、《新农村文化建设》、《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等25种图书列入了《全国农家书屋》推荐目录,《新疆核桃和红枣栽培技术》、《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等两本图书荣获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的《全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优秀地方教材》称号。以上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农牧民和基层科技人员的好评,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总之,我们要提高对“三农”问题的认识,充分利用“三农”政策优势,以“三农”服务为编辑出版宗旨,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全面提高农牧民素质、培训新型农民、稳步推进全疆农牧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确保新疆社会稳定方面多出版发行“三农”图书而贡献。

参考文献院[1]历年来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1982至2014年.[2]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6月21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读物出版发行工作的意见》.[3]黄达全,催坚志等.出版农业科技图书,竭诚服务“三农”[C].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P83,84.[4]阿不都瓦依提·艾力.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图书的反映和建议[J].价值工程,2012(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