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陆鄂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浅谈初中数学新课的导入陆鄂进

陆鄂进

广西崇左市江州区那隆镇中学532208

摘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导入策略,打破了以往数学课堂以教师为本、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改变了原本枯燥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激发了学生们对于数学的兴趣,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完成了创新性课堂的实现。

关键词:数学新课导入教学策略

一、新课导入存在的问题

1.导入方式单一。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囿于旧有的教学方法,缺乏改革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在导入环节因循守旧,“复习导入法”盛行,并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导入方法有机结合起来。

2.导入时间把握欠缺。当前大部分学校采用每节课40分钟或45分钟的时间设置。为了充分利用时间,新课导入节是有严格限制的,一般限定在5分钟内。由于有些教师不能合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不是草草引入就是“收”不回来。

3.导入内容流离教学内容。新课导入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减轻新知学习难度、激发学习欲望、实现知识的建构,从而导入内容与新课主旨的相关性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忽视了导入内容的重要价值,所引用的内容有的离题万里,有的牵强附会,有的多余成为累赘等等。

4.忽视衔接性导入。“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它的前提是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效益最大化。这里不是强调导入环节必不可少,让教师走形式,而是数学知识的传授借助于导入环节可以降低难度、建立知识的联系、焕发学生的思维热情。比如有的教师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并没有复习相关的知识而是直接讲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后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知识点的强化上。从课后作业中发现两级分化严重,课堂活跃分子往往是作业优秀生,而对知识一窍不通者往往就是教师没有顾及的“强化生”。

5.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活动的场所,实现师生的良性互动是新课程的努力方向。作为课堂起始环节的新课导入也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旧的教学方法,“穿新鞋走旧路”从导入环节就灌输知识,导入环节成了教师“一人式的独白”,学生成为观看表演的观众,失去了双边互动的权利。导入环节的压抑气氛会持续到新知的讲授并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新课导入方法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讲解新课时直接出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直接将学生带到学习数学的环境中,让学生注意教师的提醒,了解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直接导入在以前的教学中经常使用,授课开始就接触教学内容的主题,点明本课所讲问题的重点及中心,尽可能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的一种常见方法。

2.悬念导入法。激活思维是新课导入的重要责任,是把学生引入全神贯注学习状态的有效策略。而采用悬念导入法就是这个目的,实践中,我们通过在引入新课时提出似乎与本课内容无多大联系而实质上却紧密相连的典型问题,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我们知道,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

3.故事引入法。好听故事是人之常情,初中学生更有甚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结合教学内容把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发展史故事和益智数学故事等结合其中,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他们学习情感,产生不学不快之欲望。我们知道,数学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学生想象力,同时还可以对学生情感、理想教育。

4.类比导入法。也称比较类推法,是一个推理过程,其作用就是“由此及彼”。如果把“此”看作是前提,那“彼”就是结论。运用时,我们把要传授的新知识与旧的同类知识同时列出,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边复习旧知识,边接触新知识,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或概念。

5.联系实际法。数学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抽象概括。数学本质要求我们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应注重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平台中学习。这既利于学生看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联系实际来引入新课,其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间接经验的理解和掌握。

6.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根据课题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急于寻求解决该问题方法的迫切心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概率”一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全班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即50个人中,有2人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呢?由这一有趣的问题引出该节课的课题———生日相同的概率。这样引入,适当增加趣味因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坚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5),26。

[2]吴惠栏新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学园,2013,(2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