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王志斌

王志斌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九年制学校733000

摘要:从德育工作、教务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论证创新制度建立的现实经验,有助于学校制度的多样化与科学化。作为决策者要高度重视教师、学生两大教育主体的实际情况,并着力对现有管理制度做出适应性调整,进而在教育自主发展中提升内涵与竞争力。

关键词:制度管理创新理念自主内涵发展

课程改革要求基础教育阶段要尽量在结合本区域教育实际条件之上,对学校各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创新管理手段,进而提升学校建设发展竞争力。在中学学校管理中,科学、完善、创新的制度建立是其依从的基础。站立在中学宏观决策的高度,要全盘考量学校各教育板块所需,建立、创新并健全各项制度,从而提升学校管理执行效力,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一、德育工作为先,创立人性化发展的师生管理制度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中学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创新学校德育教育理念,并通过科学层次化的制度来实现校园校风的换新。

1.班主任管理制度。在商界,首席一词不仅代表着荣誉,更是一种个体实力的体现。我们可将首席运用于班主任管理制度建立上,学校可建立“首席班主任制度”,并着力建构科学、严格的层次化评价标准及激励措施。如在首席班主任的组成人群上,可分为首席A级班主任,享受学校班主任特级绩效;首席准A级班主任,享受学校班主任一级绩效;首席B级班主任,享受班主任二级绩效。首席班主任为年评制度,实行“考核升降级制”,如果班主任工作不达量化指标,位列同级别中末位就要降级,而同级别第一名将要递进入高一级别中。同时,可将工作业绩纳入职务晋升、评优考核中。学校可在每年教师节颁发年度“首席班主任”荣誉证书。

2.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更是教育的未来主体[1]。可以“校园之星”作为荣誉,代以管理职责。重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个人品德,褒奖学生在学校班级活动中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例或某一方面的闪光点。评选内容可涉及着衣举止、活动参加、礼貌待人、文明交流等德育常规上,也可涵括乐于助人、爱心奉献、自尊自爱等高尚人格方面。本项管理考核,实施单项评分累计制度,一月一评,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并纳入学校月考核荣誉榜中。

二、教学工作为本,创立质量化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

教育教学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在教育管理制度制定时,要将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与驱动纳入其中。作为决策者,要尽可能在创新的基础上,实现教学常规夯实,实现教师业务能力、学生知识素质的双面提高。

1.听评课制度。教师业务能力的高下,一般是通过课堂实践得以体现的。传统上,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一到两次公开课。而这正是检验教师素质,促进其业务能力成长的最佳机会。学校可建立“教师业务互助交流团队”,其中分管教务的副校长作为组长。学校施行“随心听课制度”,即:互助交流团队不定班级不定课时,推门听课。在课堂执行现场对教师教案及板书等进行突击检查,并现场打分,纳入周听课评分累计中。评价打分讲课成员除了互助交流团队成员外,还将邀请2-3名学生作为评价者,留下看法与意见。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够获得意见直接交流,同时教师单科教育教学水平将得到很大推动。

2.教育档案制度。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教师执行教案还是学生进行学习,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惑与遗憾。将教师之反思及学生之错题、难题等分别纳入教师教育档案及学生学习档案中,将有利于规整教师教、学生学的行为。教师可以从历次反思中,获得对某一课堂问题或知识性问题的深入认知,进而改进提升业务素养;而学生则可从难题、错题的积累与改正中,获得学科知识的积累与学习方法的优化,从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

3.教育导师制度。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名副其实的导师。但是在师与师、生与生之间,却从来都提倡平等的教育或学习关系。学校可着力于在教师群体中实施导师制度,用以提升青年教师或学科后进教师的业务素质。实施“一对一”的指导体系,受助教师可随堂听课,并定期上公开课接受导师在具体细节及宏观教学环节上的指导。

三、科研工作为续,创立特色化教育课题研究制度

教育工作是教育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经验积累平台[2]。在中学,教研领域一般仅仅限于平时教学交流,而缺乏对某一项目的针对性理论研究。近年来,各类小课题在省市教研室被重视起来。学校可建立科研工作室,并选取有理论深度的部分教师作为研究主体。选取符合自身教学实际或教育环境的课题研究,并通过执行形成理论性成果用以地区性推广。如子弟学校可选择“农民工家庭教育”作为研究课题。而笔者所在学校,由于学生涵括农村、乡镇生源,故而选择“阳光互助”作为学生之间关系相处的理论课题。

总之,学校管理制度是全方位的。在夯实教育常规要求的基础上,建立特色化、区域化的科学管理制度,有利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应用,更有利于教育与时俱进。作为决策者还可在师资培养制度、家校合作制度等方面寻求更为科学的选择。且行且更新,中学教育将会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守海论学生思品教育的创新[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03)。

[2]李华彤教育在科研工作中的体系构建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