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速技术在膝关节损伤后功能评价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等速技术在膝关节损伤后功能评价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

沈成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卫生院江苏常州213119)

【摘要】目的:探讨等速技术在膝关节损伤后功能评价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8例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分成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给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给观察组给予等速技术训练,观察两组患者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Lysholm膝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伸膝和屈膝的最大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膝关节损伤后实施等速肌力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是一种既有效又安全的方法。

【关键词】等速技术;膝关节损伤;功能评价;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6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8-0095-02

近年来,关于等速技术在关节损伤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研究人员发现,等速肌力测试在肌肉功能评价方面具有极好的精确性和可重复性,并且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具有较多的优点[1]。本文就详细介绍等速技术在膝关节损伤后功能评价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78例2014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膝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膝关节损伤。本组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40.2±3.6)岁。其中40例左膝损伤,38例右膝损伤;28例半月板损伤,21例交叉韧带损伤,14例软骨钙化症,13例副韧带损伤,2例滑膜皱裂综合征。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且在手术后的第4周起,同时接受膝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锻炼。

给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训练。本组患者在训练前,指导其进行相关的准备活动,主要以膝关节的屈伸活动为主,同时指导患者进行直抬腿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还可给予患者半蹲训练。

给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等速技术训练。采用连续的被动运动程序,在患者能够接受的情况下,缓缓的增加膝关节活动的范围,注意最大角度保持在膝关节活动终点角度以内的30°,并在活动终点的位置持续的牵引10s,每次运动5min,然后多重复几次,再慢慢的增加1°,这样训练3~5次;采用多点间歇等方法,来增强患者膝关节的肌力,如活动、等长联系、放松按摩等,注意在进行膝关节间歇的等长练习时,需要在膝关节10°、30°、60°、90°的方向依次进行,每组进行10次,每次持续10s,在中间收缩的环节间隔5s,每组之间的间隔时间要保持在30s以上,指导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其训练的强度进行调整,避免乏式运动;指导人员要指导患者在训练中进行自我放松,对下肢进行按摩,促使膝关节能够轻松的进行屈伸、摆动等,每次持续的时间为3~5min。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训练后膝关节功能、伸肌和屈肌肌力以及关节的活动度情况。采用,Lysholm膝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分,评分越高,说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越好;使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患者训练后的膝关节伸屈肌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以及单次最大作功量(MRTW)进行测量;在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第8周和第16周,采用量角器对患者膝关节主动活动度范围进行测量。

1.4统计学分析

把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得到的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差异显著(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Lysholm膝功能评分

两组患者经过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Lysholm膝功能评分(85.51±9.21)高于对照组(71.64±8.94),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后伸肌肌力和屈肌肌力水平

两组患者训练后,观察组患者的伸屈肌PT、AP和MRT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3比较两组患者训练8周后和16周后伸膝和屈膝的最大角度

对所有患者训练8周后和16周后,观察组患者伸膝和屈膝的最大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训练8周后和16周后伸膝和屈膝的最大角度比较

3讨论

等速技术是在运动中,运动速度一定,但是阻力可变,不管受试者采用多大的力量,其运动速度都不会超过事先设定好的的速度。在运动的过程中,肌纤维能够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此种技术在进行肌肉评价时能够提供出多个反应肌肉功能的参数,如力矩、作功、功率等。因此,所评价出来的结果更加客观准确,有效的保证了膝关节损伤后肌力训练的高效性和安全性,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肌肉训练评价指标。

等速技术能够适用于膝关节损伤后的各个阶段,如在早期,由于疼痛、关节挛缩、肌力减弱等情况经常会对关节的活动范围造成较大的影响,此时,给患者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训练非常重要,由于等速仪器在将阻力施加于运动肌群上时需要一个加速阶段,此时,如果关节的活动度比较小,则会对训练结果造成极大的影响。而就需要利用等速仪进行持续的被动活动训练,这对关节活动的恢复是非常有利的。并且对膝关节损伤后康复阶段的患者给予伸肌和屈肌等速向心肌力的训练,能够有效增加患者的屈肌和伸肌力,进而对改善患者下肢功能具有较好的效果[2]。

肌肉离心运动是膝关节损伤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一项重要的运动,肌肉的离心收缩具有力量大、耗能小等特点,在膝关节损伤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患者实施等速离心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所有患者训练8周后和16周后,观察组患者伸膝和屈膝的最大角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膝关节损伤后患者要想更快的得到康复,其中肌肉的功能训练和康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对患者膝关节肌肉功能进行评价,能够帮助治疗人员更好的了解患者膝关节以及肌肉功能的损害程度,并且在康复前后,定期对患者的膝关节肌力情况进行检查,可以作为评定康复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志涛,吴霜,张继荣.等速技术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贵州医药,2015,39(12):1127-1130.

[2]何建忠.等速肌力训练在膝关节康复治疗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04):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