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冯建会

冯建会(四川省冕宁县新荣学校四川冕宁6156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朗读教学”。它使学生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它所实现的不仅是一般对话状态的新质滋生、精神提升,更是语文学习意义上的语感图式的丰富与深厚。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应努力优化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2-0014-01

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有些许思考。

一、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教师“范读”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理解作者的情感,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有声的朗读正确、示范地表达出作者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加强范读应努力作到: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

教师精彩的范读,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受到情感的感染。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的冲动,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范读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利于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声情并茂,培养语感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字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地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进学生的心灵,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在教师范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揣摩、领会、联想、想象、体味等一系列感知活动,增强了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语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二、注重理解,读讲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虽然注意了“多读”,但往往把朗读和理解截然分开,使朗读流于形式。我们说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为深入地探究课文所凭借的重要手段。从目标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就无法有感情地朗读,也就谈不上培养朗读能力;从手段的层面讲,对课文不理解也就没有深入探究可言。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

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从模式化的繁琐分析中解放出来,要重感悟、重积累,但并不是不要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深入地探究课文的重要手段。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中“这是一棵大树”一句,教师要求学生试读,结果有的学生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学生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课文的理解很不到位。于是教师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思考“这句话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学生经过分析、比较,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学生朗读到位了,他们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三、强化体验,感同身受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朗读教学不是从生动丰富的范文中抽象出朗读技巧,对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而是让学生置身于作者的地位,用自己的口代作者说话,用声音语调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应注意做好:

1.以情激情,拨动学生“心灵之弦”

教学中,教师应以自己的真情去激发学生的感情,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使学生从教师身上获得丰富的情感信息。“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精彩的语言描述,渲染描摹,引起学生或兴奋、激动,或悲伤、哀愁等情绪。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随教师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和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2.情境模拟,使学生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

由于语文学习能力及生活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朗读时情感体验面临许多障碍。跨越障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借助视听媒介模拟情境,创设“场效应”,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事,如临其境,从而与作者达到“心情相契合”。如教学《桂林山水》片段,在悠扬的音乐中播放录像并配以画外音:漓江的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江上竹筏小舟,山间绿树红花,犹如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教师再引导:“现在,你就是其中一条小船上的游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将鲜明生动的画面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于脑海并加以描述,将自己置身其中体会荡舟漓江的乐趣,再以“美读”表现心声。

四、尊重差异,发展个性

汉语言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朗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1.尊重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朗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等的客观差异,即使同一文本,不同的阅读个体获得的理解、感悟也会各不相同。用声音去表现文本内容、人物形象、情感等的时候,当然也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悟,倡导个性化的朗读。唯有如此,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2.尊重不同选择,倡导个性化朗读

学生性格不同、兴趣迥异、习惯有别,他们在选择朗读内容、形式时也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感受深刻的语句段落。这样,学生的朗读便是建立在深层理解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沟通的基础上,是对文本的“再创造”,带有很大的个性化因素。

五、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按师生朗读合作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将朗读和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就成了表演读……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激情、引趣或当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的形式;需要借助朗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文章内容和叙述层次(或条理)时,宜采用引读的形式;处理对话较多、富有情趣的文本时,宜采用分角色读的形式;需要渲染气氛、营造气势时,更宜采用齐读的形式。

朗读教学,不是学习表现声音的技巧,而是学习对话。学习从言语声音中倾听心灵的声音,学习把倾听到的心灵的声音融合到言语声音中,在走向文本的“读进去”的同时,也能“读出来”----读出自己的经验、感受、个性。

参考文献

[1]马永生.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优化方法[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6):00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