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呕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中医治疗呕吐

明敬宇

明敬宇(黑龙江省绥化市望奎县红十字医院152000)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6-0286-02

【摘要】呕吐是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病证。目的讨论中医治疗呕吐。方法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呕吐的病机,总属胃气失降,气逆于上所致,故当以和胃降逆为总治则。临证时又当分清寒、热、虚、实,一般寒证多虚,热证多实,实证以湿热、痰浊、食积、气滞、虫扰的症状多见,应以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清暑、利湿、消食、导滞、攻下、化饮、疏肝甚或催吐等法;虚证以脾胃虚寒、胃阴虚损多见,应以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呕吐急症常以邪实突出,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至于久病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又当标本兼顾,清温并用,勿拘一端。

【关键词】中医治疗呕吐

呕吐是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的病证。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临床呕与吐常相并存在,故合而论之。本病常由外邪侵袭、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等因素而致。

诊断

临床以呕吐食物残渣,或清水痰涎、或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一日数次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可伴有恶心,纳谷减少,胸脘痞胀,或脘腹胁肋疼痛。

病证鉴别

1.反胃呕吐与反胃,均为胃部病变,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反胃又称:“翻胃”、“胃反”,是指食物入胃,不能纳化而复吐出的病证,临床以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为特征。由于反胃起病缓慢,病情反复,缠绵不愈,久则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形体失于充养,故可见消瘦,面色少华,神疲乏力等症,反胃多见于幽门梗阻等疾病。呕吐有虚实之不同,实证呕吐,多数起病急剧,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虚证呕吐,多数时吐时止,吐无定时,或干呕恶心,吐出物为当日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在广义上讲可以包括反胃。

2.噎膈噎膈之吐,多于进食时发生,伴梗阻不畅,且有进行性加剧之势,初时梗噎不畅,但尚能进食,继而只能进食半流质饮食,流质饮食,甚则汤水不进,食入即吐,由于饮食不下,精微无源,津液枯槁,其人日益消瘦,面色苍黄,大便秘结如羊屎,此其一也;其二:呕吐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乃胃气失降,气逆上行所致;噎膈病变部位主要在食道、贲门,因气滞痰瘀结于胸膈,食道狭隘,阻隔胃气使然;其三:预后不同,呕吐之吐,大多病隋较轻,病程较短,治疗较易,预后较好;噎膈之吐,病情深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良。噎膈多见于食管癌,贲门失弛缓症等疾病。

3.呃逆呃逆是以喉间呃呃有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或无或有物吐出,病位在喉,病机除胃气上逆外,尚有膈间不利的因素存在。一般预后尚可,若发生在危重病证后期或年老正虚患者,呃声低微,饮食难进,六脉沉伏者,乃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候。

4.霍乱霍乱起病急骤,来势凶险,卒然之间,吐泻交作,腹痛,泻下如米泔,病人迅即消瘦,肢冷脉沉微。呕吐起病相对较缓慢,多不伴腹泻,亦少有危在顷刻之变。

探求病因

1.外邪犯胃由于感受风寒暑湿火热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水谷随气逆而上,即发生呕吐。一般来说,猝然而呕吐,定是邪客胃腑,在长夏暑邪所干,在秋冬风寒所犯。然而,在外邪所致呕吐中,又以寒邪致病最多,乃寒邪最易耗损中阳,使邪气凝聚胸膈,动扰胃腑之故。此外,时行疫毒也会阻遏中焦,使脾胃受伤,升降失常,清浊相干而成上吐下泻之症。

2.饮食不节由于饮食不节,温凉失调,饥饱无常,或过食生冷油腻,难以消化之物,误食不洁之物,停滞不化,伤及胃腑,致胃气不能下行,上逆而致呕吐。饮食不洁是呕吐的常见病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为多见。

3.情志失调情志因素引起的呕吐发生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或青年妇女,多因平素性情急躁或情志过激暴怒伤肝,肝气犯胃,肝胃失和,胃气上逆作吐,常常在精神打击之下出现;至于忧思损伤脾气,脾失健运,食难运化,胃失和降以致呕吐,是情志失调所致呕吐的另一种表现。

4.劳倦内伤素体虚弱或劳累过度,或久病未愈,损伤脾胃或热病后期损伤胃阳均会引起呕吐,多由于中阳不振,脾虚不能承受水谷,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以致寒浊中阻而引起呕吐。或因病后胃阴不足,失其润降,亦可引起呕吐。其他如胃有痈脓,或摄入有毒食物或药品,或蛔虫扰胃等,皆可引起呕吐,此外,病因还当以寒热加以区别。

5.诱发因素精神刺激,情绪激动皆可诱发肝气犯胃之呕吐;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欲过度则可加重虚证之呕吐。

拟定治疗原则

呕吐的病机,总属胃气失降,气逆于上所致,故当以和胃降逆为总治则。临证时又当分清寒、热、虚、实,一般寒证多虚,热证多实,实证以湿热、痰浊、食积、气滞、虫扰的症状多见,应以祛邪为主,邪去则呕吐自止,分别采用解表、清暑、利湿、消食、导滞、攻下、化饮、疏肝甚或催吐等法;虚证以脾胃虚寒、胃阴虚损多见,应以扶正为主,正复则呕吐自愈,分别采用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养阴和胃等法;呕吐急症常以邪实突出,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至于久病寒热虚实错杂之证,又当标本兼顾,清温并用,勿拘一端。

分证论治

1.外邪犯胃证

治法:疏邪和中,降逆止呕。

本证病机乃外邪内犯,动扰胃腑,阻遏中焦,浊气上逆,胃失和降。其邪有风寒、风热、暑湿袭表犯胃,因其邪在表,当以疏表为主,故用祛风、散寒、清热、清暑化湿;胃失和降,则用和中降逆之法。

2.食滞胃脘证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本证病机为食滞中阻,壅滞气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食滞者,当消导之,故治宜消食化积;气机受阻,浊气上逆,故予和胃降逆。

3.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健脾,和胃降逆。

本证病机为肝失条达,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司受纳腐熟水谷,以降为和,脾主运化,同居中焦而属土,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性喜条达,主疏泄而属木。恼怒伤肝,肝气郁滞,肝胃失和,胃气上逆,故治宜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忧思伤脾,运化失司,治当疏肝健脾。

4.痰饮中阻证

治法:温中降逆,通阳化饮。

本证病机为痰饮停胃,中阳不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理因素在于痰饮内停,遵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治以温中化饮之法;胃气上逆,则又当和胃降逆。

5.胃热上涌证

治法:清胃通腑止呕。

胃主受纳,胃气宜降,阳明热盛,胃热上涌,故治以清胃通腑,胃热得除,腑气得通,胃气可降,呕吐自止。

6.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本证病机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治当温中益气,和胃降逆止呕。

7.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降逆止呕。

本证病机为胃阴不足,胃失润降,上行为逆,故治当养益胃阴,降逆止呕。

参考文献

[1]戴瑞鸿.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197~198.

[2]李建生,余学庆,胡金亮,程龙;中医证候标准建立的思路与方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