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阅读·设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运用·阅读·设问

费胜英

——例谈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费胜英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215100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和实践家,其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成为今天世界各国教育者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当今中国教育界存在的诸多问题,半个多世纪前的苏霍姆林斯基其实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今天的教育者刻意求“新”,不如努力“回归”。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认真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不禁汗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犯了太多错误,走了太多弯路。智慧经典,大师指路,我们的历史教学理应正本清源。

一、“运用”:巩固知识的永动机

知识越用越巩固。用知识去获得知识,去开阔视野,去解决具体问题,知识也就变成了能力、智慧和素养。通过“运用”让知识活起来是我们历史教师迫切需要开动脑筋解决的问题。比如,在讲完了《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照本宣科地让学生复述,就不如用以下几个问题考查学生:为何是美苏冷战?美苏为何冷战?美苏如何冷战?美苏冷战后果如何?硝烟散尽话冷战,其实考查的无非就是“冷战”的背景、原因、表现、影响、评价,但效果完全不一样。学生的大脑里像忽然装上了发动机,眼神里透出的既紧张又跃跃欲试的光芒告诉老师,他们活起来了,装进去的那堆知识也活起来了。调动学生运用知识的积极性,可以用合适的材料题,也可以结合生活事例巧设问题。材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可以自己原创,也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点子,只要能激活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的就行。

二、“阅读”:智力发展的螺旋桨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首先,课题研究,系统推进。历史教研组可以把培养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作为学科课题,全员、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研究。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作为组内老师共同的学科教育教学思想,长期贯彻落实。要特别重视和利用好高一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在高一新生的教学中,将“设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和“平时教学中反复渗透阅读方法”相结合,努力将阅读的重要性根植于学生意识中。

其次,化整为零,反复渗透。学生从没有阅读能力到具备阅读能力需要时间,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笔者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采用的也是“反复渗透”的策略。比如,在讲《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时,我在帮助学生找到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政治格局多极化”后,让学生快速浏览本单元的三节内容,要求学生将第三节内容标题改为“多极化趋势的增强”。这样,三节标题就显示了一条清晰的单元思路: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转变。构建完单元框架后,带领学生看第一节《两极格局的形成》。我让学生快速看这一节内容的几个框题——“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同时提醒学生快速建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实则就是冷战的背景、冷战的表现和冷战的影响。构建完教材的编排逻辑后,立足第一框“从盟友到对手”,让学生看书,划中心句,找关键词,同时有疑问处作标注。一个学期八个单元,老师每次单元开篇都带领学生从章节到框目再到关键词、中心句地阅读,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方法的形成大有裨益。

再次,教师垂范,广泛涉猎。除了指导阅读教科书,在碰到试题中的材料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快速抓住中心词的习惯。另外,还可以有意识地下发一些历史阅读材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阅读不应局限于历史教科书,应该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在讲鸦片战争前推荐学生看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在讲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时,推荐学生阅读陈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当学生的知识和智力走在教材前面时,理解就不是问题了。

三、“设问”:课堂前行的推进器

苏霍姆林斯基将这种让学生沉沦的课堂归因为“教师没有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他给这样的课堂指出了方向,他说:“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是如此精到,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对教师所教感兴趣,而感兴趣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于此,高质量的“问题”成了好课堂的源头活水。在讲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时,一定会讲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也基本会从推行这个制度的原则、这个制度的发展历程到这个制度的意义按部就班地讲解。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在分析这个制度的影响时,都无一例外地强调它的积极意义。教师如此,学生更如此。十多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已经让学生“深深懂得”,共产党推行的政策或制度都是正确的。其实,让学生有质疑的意识,哪怕对我们党的政策进行质疑,并非不爱国,真正的爱国都是理性的。真正的爱国也不应该是“主义”,而是一种情感。在这里,笔者大胆引进孟皓的一篇文章《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在弊端》,结合当前中国出现的一些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问题,让学生思考“这一政策是否是十全十美的”、“它可能存在哪些弊端”、“我们该怎么办”,不仅想要培养学生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质,更想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现象,去关注生活。我也同样想告诉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爱国。学会在“理所当然处”质疑,也就是在司空见惯处看出“怪”来,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历史教育教学实践中何止是阅读、设问、运用这些难题,但不管碰到什么问题,我们都不是孤立无援的。回到大师那里,回到经典那里,因为那里有我们需要的精神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