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生活皆文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8-18
/ 2

细“读”生活皆文章

曹朝霞

曹朝霞(大名县西未庄乡小学河北大名056900)

1.细“读”生活之趣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操场上的笑声,课堂里的争论,远足的忘情,探索的乐趣·但学生往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感悟不到生活的乐趣,进而缺乏写作的素材,缺乏写作的兴趣,他们把写作当成苦事。处于大正自由教育时期的芦田惠之助认为:教学“如果在确立主动的学习态度上无效,那么任何教授都是无意义的”,教师指导之第一意义是培养学生要写之愿望,其它的指导皆是此后之事。鉴于此,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之乐,激发写作之趣。

1.1开发绿色大课堂;大自然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之本,也是人类精神生活之源,更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巨大宝库;既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课堂”,又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绿色大课堂”。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教师适时指点,着意引领,让学生做一做拣石子,采标本,捉昆虫,辨植物,学钓鱼等事情,与大自然亲近,激发情趣,放飞学生的灵性和智慧,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都能演绎成许多美好的瞬间,引发更多美好的记忆,。我校附近有座废弃的靶台,这里是学生的乐园。且不说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缤纷的野花,稍纵即逝的野物,也不说捉迷藏,“冲浪”(学生把从靶台顶部往下飞奔称之为冲浪)的刺激,单说在那紧靠靶台的运河边打水漂、捉蟛蜞的嬉戏,就有无限的乐趣。让学生畅游其间,神思飞扬,作文一定会因生活的精彩而更加精彩。

1.2进行社会大写真;社会是个大舞台,学生只有融入其中,才能感受时代的脉搏。“就是要认真观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儿童们周围的生活事实,把握生活、劳动的原则,确立真正的自治生活”。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获得真知。

1.2.1参观访问;我校是通州市级德育基地,伟人朱理治曾在这里学习、工作、战斗过,“朱理治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李先念题)他给我校的莘莘学子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课改校本课程编写的契机,我们组织小记者参观朱理治故居,访问朱理治的家人亲属,解读朱理治,学习朱理治。通过学校两次大型活动(百年校庆,朱理治百年诞辰,朱理治二子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朱佳木莅临参加),让学生亲历其间。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受到思想教育,而且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为写作作了积累。

1.2.2社会考察;作为农村学校,我们有太多鲜活的写作素材。葡萄园、荷花田、养殖场??????是学生经常去的地方。组织学生参加劳动,体验生活,获得真切感受,撰写劳动记录。比如“葡萄园日记”是农家儿童体验生产过程的记录,包括①葡萄的种植,②葡萄的整枝,③如何施肥,④葡萄的储存保鲜,⑤葡萄的销售,⑥种植葡萄的经济效益等。

2.细“读”生活之情

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激情,而是缺乏激发他们感情的触发点。古人云:情动而辞发。只要动情,就可成文。那么,如何从生活中发掘学生情感的浪花,让学生作文时情满于怀呢?

2.1阅读引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不乏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真挚的文章。教学时,以情激情,为作文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铺垫。《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其中作者描写的鼎湖山泉声的变幻多彩是本文的重点,课前,我带领学生去听下雨的声音,灌溉渠流水的声音,小河水流淌的声音……;带领学生去领略小提琴的的轻灵悠扬,大提琴的稳实厚重,铜管齐鸣的气势磅礴。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为学生感知、体验文本奠定了认识与情感的基础。是啊,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悟出发,在他们的眼里,泉水是多变的,也是多彩的;是有声的,还是有色的,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生机,给了学生神奇的遐思和生命的灵性,产生对祖国山河无限热爱之情。此时此刻,让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一定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一篇《爱如茉莉》的散文,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洁白芬芳。讴歌了人类最崇高、最圣洁、最美好的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深受爱的浸染,如品香茗,余香满口;如饮甘泉,沁人心脾。只有深深的爱,才能写出真正的美。学生对人物的敬仰,对大自然的爱恋,我们都可以利用语文教材对他们加深培养。一旦学生也成了感情丰富而又细腻的人,那么他们就拥有做好作文的重要“财富”了。

2.2情境拨动情感之弦;写作的关键在于"以情动人",语文教师要善于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特别情境。语文教育家韦志成说:“作文教学最好是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如果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表现,认真地观察,无拘无束地想,放开手脚去写,那他们笔下一定会流出汁味新鲜的语句,写出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精心设计活动情境,为作文教学做好铺垫。活动情境的设计应做到生动有趣感人,能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活动形式应丰富多彩。比如,排演课本剧,剪贴画,故事会,诗朗诵等等。还可以利用社会、社区的自然资源创设活动情境。比如:在教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课堂,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走街串巷,调查访问。作文课上,学生把自己在环境调查时发现的问题,都讲了出来,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文时,学生文思泉涌,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在学生笔端中倾泻而出。

3.细“读”生活感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它蕴藏着丰富的库藏。学生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用爱的火花碰撞出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中的“亮点”,拨动学生心里的那根敏感的“情弦”,适时点拨,才能催生学生心中那份对生活的感动与感悟。我们时时与感动并存。

3.1挖掘家庭闪光点;我们让学生注意挖掘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与邻里之间反映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闪光点。比如,艰苦朴素的爷爷,孝敬公婆、关心子女的妈妈,一心扑在工作中的爸爸??????家里造了楼房买了轿车,全家人喜气洋洋;婚事简办,把钱省下捐给地震灾区;天气转冷,妈妈为孤寡老人送去新棉衣……;组织学生给家庭成员“献爱心”活动。帮妈妈当一天家,学买菜、学做饭、学洗衣、学打扫卫生;为爷爷洗一次脚;替爸爸解一次忧。父母之爱,家庭之情,无不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3.2关注社会感人处;我们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友爱和关心。人间自有真情在,多接触社会,联系实际,寻找那一份感动,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之情。特别是汶川大地震,,那倒塌的房屋,塌陷的道路,使我们痛心;抗震救灾的动人细节使我们流泪;全国人民踊跃捐款的情景使我们感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使我们坚信,抗震救灾一定会取得胜利。这生活中的一幕幕,学生见了怎会无动于衷?他们有口怎能不说?有笔怎能不写?学生的作文中的一句句质朴纯真的话语,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心泉的自然流淌,让人感受到学生心灵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