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公正:内涵、价值及生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3

教师公正:内涵、价值及生成

许永强

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也是教育改革理念追求的目标。公正作为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对教师教学艺术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挑战。没有公正品质的教师不可能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更不可能公平地分配各种教育资源,这是学生最不能原谅的。[1]本文从教师公正的内涵入手,探讨了教师公正的价值和实现教师公正的路径。

一、教师公正的内涵

公正,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认为公正是“每个人获得应得东西的永恒不变的意志”;麦金泰尔认为公正是“每个人应得的本分”;穆勒认为公正就是每个人得到应得的东西,公正的词源与正义的词源一致,都与成文法或权威性风俗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公正就是社会成员权利和义务的恰当分配;哈耶克在《自由制度》一书中指出由于每个人能力的不同,得到的机会也各不相同,为有能力的人提供平等的机会,这就是公正。在这里,公正作为一种人人享有的基本权利应该完全平等,同时公正作为人人享有的非基本权利也应该实现基于比例的平等。教育公正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以教育制度和规则来约束教育行为,寻求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的一种活动。社会和个人是实现教育公正的主体,因此,教育公正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公正和个人公正为前提和基础。社会公正是对社会制度、法律规范的合理性要求和判断,社会制度由实质公正和程序公正两部分组成。个人公正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正当性的要求。根据公正主体的不同,教育公正可以划分为广义的教育公正和狭义的教育公正两种,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恰切地分配教育资源,从而使每个人都获得适宜的教育,包括教育的社会公正、教育中的公正以及教育目的的公正;狭义的教育公正,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根据等利害交换公正原则处理师生关系的教师公正就属于狭义教育公正范畴。[2]正确处理教师公正与教育公正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恰当把握教师公正的内涵。

教育公正包括入学机会均等的起点公正、教育条件均等的过程公正、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结果公正,其中,教育条件均等的过程公正既是入学机会均等的起点公正的延续,又是学业成功机会均等的结果公正的前提。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实际拥有者和分配者,对过程公正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承担着教育行为的具体实施,其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教育公正的执行与实现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师公正是教育过程公正的核心。从结构上来看,教育公正可以分为宏观的教育公正和微观的教育公正两个层面,宏观教育公正是教育公正的外在形式表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的公正和教育机会的公正,宏观教育公正主要取决于国家的方针政策、资源配置等因素;微观教育公正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公正,这是一种内在的、实质的教育公正,微观教育公正是宏观教育公正的具体化,其实现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由此可见,教师公正是微观教育公正的核心。教师公正作为教师的一种重要道德品质,是指教师在既定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教学组织形式下,通过自己的职业劳动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合理分配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使每一位学生获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方式的一种教育伦理。教师公正是对教师公正意识和公正行为的现实判断,是教育公正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延伸。

二、教师公正的价值

(一)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公正对良好教学环境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环境分为外部教学环境和内部教学环境,从外部教学环境来看,具备公正德性的教师不仅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良风气,而且还能正确处理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在实践中自觉践行公正待人处事,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从内部环境来看,教师公正能使教师正确处理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以人格对等的方式对待同事,形成良好的教育集体心理,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从班级建设来看,班集体对学生的学习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公正有利于养成良好班风学风,形成强大的班级向心力,这种向心力是开展一切团体活动的前提。

(二)有利于塑造学生人格。学生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是教师的主要职责,可以说,教师通过自身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最为密切,尤其是向师性特点更使教师成为学生模仿和参照的榜样,因此,教师公正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威信,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公正的认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如果教师具备公正品质,那么这种公正德性会在教师的待人处事中表现出来,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或口耳相传,对公正的认识判断会发生变化,并在无形中形成公正的行为态度,促进学生认同与追求公正,使学生养成公正的德性。同时,教师公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公正的道德情感和践行公正的能力,教师以公正的德性对待学生,不仅会使公正成为学生的目标,使践行公正成为学生的追求,而且还会对学生的道德心灵成长与健康人格塑造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在判断事物时表现出恰当的情绪反映。因此,可以说,教师公正影响着学生的终身发展,关乎着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完善教师自身德性。在追求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教师公正不仅直接反映着教师个人素质的高低,而且还体现着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教师公正作为微观层次的教育公正,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的公正,乃至整个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公正既是一种群体伦理道德规范,对教师行为起着规范的作用,又是一种个体品质和个体德性,能够不断完善教师个体德性。也就是说教师公正同时兼具规范公正与德性公正,但规范公正与德性公正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冲突,规范公正是德性公正得以实现的前提,德性公正则是规范公正实现的体现。[3]教师公正是教师将责任内化为个体德性而形成的一种道德力量。出于教师对公正的认同与敬畏,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将责任的应该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公正的力量,将职业规范与个体德性合二为一,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提升个体德性,激发教师不断自我完善,从而使教师既符合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又自觉地展现出内在公正的德性。可以说,教师追求公正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德性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师公正的生成路径

(一)提升道德素质,实现教师角色认同。追求教师公正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如注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公正观念,加强对教师公正的理论探索,确立教师公正的实施原则,澄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模糊问题,加强教师公正人格的修养,从整体上提升教师公正的水平和能力。受市场经济环境影响,我国教育领域出现了明显的市场行为,师德状况也随之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的逐利性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成了等价交换、谋取私利的平台,但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仅决定了教师不能将自己视为追逐利益的经济人,更决定了教师这一职业不可能完全市场化,逐利性应当在教师职业道德面前止步。受传统思想影响,人们常以春蚕、蜡烛等来比喻教师,将教师视为十全十美、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模范,这种泛化的理想人格状态、高度理想化的教师形象以及社会对教师产生的较高期待,不仅忽视了教师作为普通社会成员的个性存在,而且还使教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压抑感,甚至引发强烈的心理冲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教师角色认同既要求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和专业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充满责任感和公证感,又要求教师将个性自我与角色自我融为一体,追求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者,其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社会价值上,还体现在人格完善、生命超越的生命价值上,因而教师理应是充满激情、自我完善的人。

(二)注重教学艺术,提高教师公正的实践能力。教学艺术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不仅是教育行为得以成功进行的内部机制,而且还是实现教学艺术的终极目标。科学性体现的是教学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艺术性体现的是教育方式及其情意恰当运用,教师艺术的双重性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最优化。[4]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教学艺术主要从教育智慧和教育分寸两方面来提高教师公正的能力。运用教育智慧,追求教师公正。教育智慧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而获得的一种智慧,是教师专业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教育智慧主要体现在恰当把握教育时机转化矛盾冲突、准确判断新情势及时调节教育行为、根据教育对象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的能力。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把握教育智慧的知识性、主体性、价值性和综合性。智慧是知识的升华,知识的内化与现实化能使知识具有智慧的属性。智慧不同于智力,智慧的本质是自由的兼具工具性和价值性特征,教育智慧是教师独立个性、主体经验、个性风格等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映,体现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此外,教育智慧还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教育经验,不仅关涉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素质,而且还包含着教师的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育活动和现象的高度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实际教育情境运用教育智慧巧妙化解教育矛盾,做出公正有效的决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够达到应有的教育效益。掌握教育分寸,实现教师公正。教育分寸是教师为培养学生而运用的恰到好处的教育方法和态度,包括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后果的预见、对学生的高度尊重和同情。教育分寸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尺度需要依靠教师的高度负责态度来处理冲突事件,体现教师公正。[5]掌握教育分寸不仅要求教师善于分析教育形势、预见教育行为后果,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自制力和解决冲突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及时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恰到好处的选择和实施适宜学生发展的决定。

教育公正是教育功能实现的基础。教师公正是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发展的基本德性,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必要条件,不仅对教学艺术提出更高要求,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起着强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高兆明.论道德行为选择中的德行成本分析心理[J].浙江社会科学,1999,(5).

[2]禹旭才.师德教育:化师道为师德[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王炬辉.“教师公正”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6).

[4]刘慧.教师公正价值的现代思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5]余维武.论教师公正[J].教师教育研究,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