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临床分析

徐建英李莉

徐建英李莉

(四川省仁寿县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620500)

【摘要】目的:对糖尿病性眼表病变进行临床检测,探讨糖尿病性眼表病变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本院会诊检查的22例(44眼)糖尿病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非糖尿病健康体检者22例(44眼)作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BUT检查、Schirmer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法、糖尿病眼底检查等各项检查,然后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论:糖尿病容易引发患者的眼表损害,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进行BUT检查、SchirmerI试验、角膜荧光素染色、结膜印迹细胞法、糖尿病眼底检查等检查,有助于糖尿病性眼表病变的及早发现和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眼表病变临床分析泪膜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244-02

作为一种内分泌代谢异常性疾病,糖尿病能引起眼屈光状态的改变、眼底病变和白内障等眼部异常。糖尿病性眼表病变近年来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糖尿病性眼表病变机理却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对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本院会诊检查的22例(44眼)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眼表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为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眼表病变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5月间本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22例(44眼)为观察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14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52.1±7.8)岁。22例患者除糖尿病外没有其他全身性疾病,过去3个月内没有接受过内眼局部药物治疗,眼表没有其他异常。另外选取本院非糖尿病的健康体检者22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1.2方法

(1)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在患者下睑结膜囊内滴1%荧光素钠2μl,待患者眨眼数次后睁眼,医生用裂隙灯显微镜的钴蓝色弥散光(光带宽3mm)往返观察角膜前泪腺,从瞬目后睁眼时用秒表计时,至荧光素染色的泪膜表面出现第一个干斑,即为泪膜破裂时间。重复测量3次后取平均值,即为所测BUT。

(2)SchirmerI试验。患者在眼部非表麻状态下,使用5mm×35mm滤纸条,将滤纸一端反折,轻置于下睑中外1/3结膜囊内,嘱咐患者轻轻闭眼,然后在5min后取出滤纸条,从折叠处计算并记录滤纸条的湿润长度。

(3)角膜荧光素染色。在患者结膜囊内滴入1%的荧光素钠2μl,5s后用0.25%的氯霉素滴眼液冲洗多余的荧光素,然后医生用裂隙灯钴蓝光观察。采用0-12分制记录染色结果:将患者角膜划分为4个象限,每个象限根据染色程度和染色面积分为0-3分(0为无染色,1为散在点状染色,2为密集点状染色,3为片状染色)。

(4)结膜印迹细胞法。将醋酸纤维素钠剪成2mm×15mm小片,将其粗糙面放置于被检眼颞侧球结膜表面2-3s后取下,贴在事先备好的双面胶上(双面胶置于载玻片上),然后放入10%甲醛中固定,1h后取出用水冲洗,然后使用PAS染色。结膜上皮细胞形态及杯状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将印迹细胞学的标本作分级(根据Nelson分级表):0级表示上皮细胞圆小,核大,核质比约为1/2,杯状细胞丰富,呈卵圆形,PAS染色强阳性;1级表示上皮细胞较大、多角形,核小、核质比约为1/3,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但仍呈PAS染色强阳性的卵圆形;2级表示上皮细胞大、多角形,有时有多个核、核小、核质比为1/4到1/5,杯状细胞显著减少,PAS染色弱,边界不清;3级表示上皮细胞大、多角形,核小、圆缩,许多细胞核消失,核质比为1/6,几乎找不到杯状细胞。

(5)糖尿病眼底检查。以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或荧光造影为依据,其中1期表示有微动脉瘤并有小出血点,2期表示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前有出血斑,3期表示有白色棉绒斑或并出血斑,4期表示眼底有新生并有玻璃体出血,5期表示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6期表示眼底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伴牵引性视网膜脱离。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计数资料组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表明两组间的差异显著。

2.结果

2.1BUT检查结果

观察组22例患者中有17患者(77.3%)的双眼有异物感和干涩感,其BUT平均为(8.72±3.51)秒;对照组22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40.9%)的双眼有异物感和干涩感,其BUT平均为(14.26±4.18)秒。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的泪膜破裂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SchirmerI试验结果

观察组22例患者的SchirmerI试验平均值为(6.54±2.01)mm,对照组22例患者的SchirmerI试验平均值为(11.06±4.21)mm,两组的SchirmerI试验平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22例患者中,SchirmerI试验平均值小于5mm的患者有13例(59.1%);对照组22例患者中,SchirmerI试验平均值小于5mm的患者有6例(27.3%),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

2.3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

观察组22例患者中,荧光素染色阳性率为50%(11例);对照组22例患者中,荧光素染色阳性率为27.3%(6例),观察组的荧光素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观察组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结果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之间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程度总体呈现升高趋势,两者间为正相关。

2.4结膜印迹细胞法

检查结果表明,观察组结膜上皮细胞鳞状化生的级别比对照组高,观察组上皮细胞大,多角型,核小,核质比增大;对照组上皮细胞圆形,核大。观察组杯状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本文通过检测糖尿病患者的泪膜破裂时间、SchirmerI试验、眼底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和结膜印迹细胞法检查,并和正常人对照,来探讨糖尿病导致眼表异常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基础泪液分泌量减少,泪膜稳定性下降,角膜上皮细胞完整性受损,结膜杯状细胞减少,鳞状化生级别增加,从而引发干眼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