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宜宾--甄选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大班艺术领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美在宜宾--甄选本土文化资源融入大班艺术领域

李维

李维(四川省宜宾市青年街幼儿园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我的家乡—宜宾,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以酒文化、茶文化、竹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呈现出了自身独特的风格魅力,素有“中国酒都”、“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誉之称。在《纲要(试行)》的引领下,我们挖掘、甄选本土文化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内容,通过大班幼儿所接受的方式,去传承、弘扬优秀本土文化,打造出丰富的、充满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萌启幼儿爱祖国、爱家乡和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意识。

关键字:本土文化大班幼儿班级环创艺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9-190-02

陶行知先生曾说:“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环境作为隐性课程、孩子的“第三位老师”,其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宜宾作为长江上游开发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自然资源丰富,本土文化浓郁,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要求,是独具特色、鲜活的幼儿园教育资源。为此,在《纲要(试行)》的引领下,我们最大限度的挖掘、选择本土文化中大班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加以引导,旨在充分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萌启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营造本土化、艺术化的班级环创

作为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我们一直重视让幼儿投入到大自然与周围的环境中,去感受、发现和欣赏美的事物。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具有美感的教育环境的创设,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为了更好的挖掘本土文化,把本土文化内容自然而然的融入到大班环境创设中来,我们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这一次,他们成为真正环境的主人。

(一)走进宜宾,扩展幼儿视野

我们和家长们商定,用两周的时间带着孩子,背着相机、带上画本去寻找“宜宾美”,在出发前孩子们可以通过电脑查询宜宾本土文化有哪一些,再通过听介绍,看视频、图片,初步的筛选后,有选择性、针对性的去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本土文化,从而亲身实践的感受其魅力。

(二)创设以家乡文化为特色的墙饰

我们根据孩子们反馈回来的“宜宾美”,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再征求孩子们的意愿后,挑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宜宾本土文化:最富盛名的五粮液和历史悠久的僰苗文化来集中学习,通过视频、音乐、图片、实物(五粮液酒、苗族服饰、苗族米酒等等)来告诉了孩子们其有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同讨论和交流他们去实地观察、体验后的感受,然后大家一起来创设班级墙饰。孩子们与老师一同商量出了以五粮液名字的由来、五粮液的酿造工艺过程以及五粮液酒瓶的变迁史等一系列“近距离走进五粮液”的主题墙面;而教室外的长廊上幼儿则是以苗族富有特色的银饰盛装为主线,在KT板上用银色颜料制作而成的银扇、银帽、银项圈、银顶花等整套银服。整个墙面的打造,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融合了幼儿的想法、学习过程和教师互动的集合。

(三)投放适宜材料,促升华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刺激。”使用单一的工具材料容易让孩子产生偏爱并使他们的创造活动趋向单调。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投放材料之初,我们发动了家长这一块很好的人力资源,把家长们也请进活动室,让家长、孩子与教师共同参与。

材料投放一定要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促使幼儿的机体得到发展,这样的区间活动才有教育的价值,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通过大家的努力,收集到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如:玻璃瓶、塑料瓶子、丝带、纸盒、超级粘土、泡沫纸箱、颜料、扭扭棒、小鹅卵石、软铁丝等等,材料有了,可是我们要经过认真的筛选和归类才能投放给幼儿使用。比如:玻璃瓶、塑料瓶、鹅卵石的整理、清洗、晒干;玻璃瓶盖、铁丝的磨光、无棱角。

《指南》中指出大班的孩子,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美化生活,也能够配上简单的服饰、道具来自编自演故事,所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我给孩子们提供了轻松、愉悦的美工区,有着苗族文化背景的小舞台、苗族服饰等等,支持他们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比如:在美工区孩子们用小鹅卵石拼成各类栩栩如生的富有僰苗文化的图案;用超级粘土制作苗族铜鼓、牛角等用具来增添文化氛围;用玻璃瓶、塑料瓶来进行五粮液外包装大创想;用布的大胆裁剪,再加上“银饰”辅助,设计出缤纷靓丽的苗族传统服饰,而这样的服饰又可以投放到小舞台,孩子们可以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大胆展示苗家风情别具特色的一面,在通过苗家人来展示宜宾的五粮液,把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二、问题诱发,优化美术活动课堂效益

努力营造一种“问题情景”,让幼儿循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探索实

践,只有问题真正成为孩子的问题时,他们才能真正成为问题的主人,只有在“问题情景”中,他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一)问题的产生

随着孩子们对班级环境的不断改造、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有了自己的

疑惑,一次在美工区孩子们制作完“银饰”后,纷纷来到小舞台准备她们的表演活动,这时何周怡小朋友突然感叹道:“要是我们的苗族衣服也能自己设计就好了。”她的这一想法激起了孩子们的大讨论:“对啊,我们男孩子的衣服只有两套,都不够我们换。”“我去僰王山,看到她们女孩子穿的衣服花纹可比这个好看。”“想是想自己设计,可是怎么做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开了,最后把目光投向了早已关注他们很久的我:“李老师,我们觉得小舞台只有这几套衣服,都不够我们表演了,我们能自己设计苗族衣服吗?你可以教我们吗?”我没有急于答应与否,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苗服的制作过程?回去收集相关资料,明天来告诉我。”

(二)初步感知“蜡染”

第二天,孩子们争相恐后的把自己找到的答案纷纷带回班级,原来苗服的花纹是通过蜡染的工艺制作而成,而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与布后以蓝靛侵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有了对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蜡染的第一印象后,我又带着孩子们集中再次观看蜡染花布的制作工艺相关视频,接着出示了部分制作好的蜡染作业激发孩子们创造的欲望,最后让他们利用蜡笔和水性颜料油水分离的特性,感受并尝试制作出具有蜡染效果的作品,让他们对蜡染有了第一次实践的体验。

(三)走进蜡染,激发民族自豪

真正要制作一件蜡染的苗族服,需要的人力、物力是非常大的,而且涉及

用到熔蜡这一工艺,所以仅仅靠孩子们来完成,有很大的难度,也有不安全因素在里面。考虑到蜡染布的工艺繁琐,我打算先以制作苗族手帕、头巾为切入点,让孩子探索学习。整合家长资源,开展家园共育是学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决定再次把家长们一同请入课堂,大家一起参与。在活动之前,我们对家长做了相关活动的培训,让他们知道蜡染的步骤以及活动中安全注意事项。每五个孩子为一组,由两个家长辅助,而蜡染需要用的白色棉布、黄蜡、蓝靛、铜刀等则是网上家长们统一定制。通过老师、家长们的协助,孩子们体验到了“沾蜡—画蜡—染色—脱蜡”的蜡染方法,体验到了分小组创作蜡画的快乐。一个月以后,孩子们基本上能独立创作了,接着再增加难度,制作苗服,有了之前的学习基础,孩子们制作起来就更容易了。孩子们拿着制作好的蜡染布,与家长、同伴们一同商量衣服的款式,大胆裁剪、缝制,最后设计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苗族衣服,其过程是美好的,不仅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蜡染作品的美,而且极大激发了其民族自豪感。

除了对苗服制作的探究和实践外,孩子们在活动中还相继有了其它问题,比如:五粮液酒瓶的制作工艺、把僰苗文化和名酒的外包装如何整合在一起等等。随着问题的产生,我们在赞叹他们丰富想象力的同时,也给予支持和鼓励陪同孩子一起解决、创造。

三、把本土文化融入艺术活动

宜宾酒文化历史悠久,“无酒不成席”已成为人际沟通和文化传播的载体。传统的“摆酒”风俗至今还存在于当地的农村。而僰苗文化的民间艺术也源远流长,其中花山节,更是被批准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听、唱、说感知文化魅力

播放五粮液歌曲《仙林青海》、《爱到春潮滚滚来》、《香醉人间五千年》,让

五粮液文化通过音乐电视的形式在孩子心中深度传播,让孩子们在熟悉歌曲的同时,更了解五粮液,激发孩子爱家乡、爱民族的情感。同时,我们还开展了相关五粮液、僰苗文化的童谣征集活动,让老师、家长、孩子一起来创作幼儿朗朗上口的童谣。

(二)苗族风情舞蹈欣赏

在艺术活动《苗舞欣赏》中,通过播放PPT、视频,让孩子们感受到苗族

姑娘手拉手载歌载舞跳苗族风情舞蹈,而苗族小伙则在一旁吹着芦笙相伴左右。靓丽的服饰、轻盈的步伐、悠扬的歌声、唯美的舞姿,无一不激起孩子们参加的兴趣,大家纷纷穿上自己的苗族衣服,模仿起来。

以本土文化为载体,我们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各种有利资源,让理念、环境、活动有效的统一在一起,让我们大班的孩子通过甄选的方式来感受宜宾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融入到他们的艺术领域活动当中,最终感受宜宾的美,萌发作为宜宾孩子的自豪感情。我们和孩子在传承路上共同进步着,相信宜宾的未来也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Z].2001(9)

[2]孙玉兰.《幼儿艺术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0

[3]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探索?反思?超越》[C].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

[4]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5

[5]曹虹琳.《本土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艺术领域》[j].《读与算?教研版》.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