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通主义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连通主义在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霍丽聪

兰州大学

摘要: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简单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然而目前的口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连通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口语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讨论了改善初级汉语口语课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连通主义;初级汉语口语教学;教学策略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是一种专项技能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简单的语言知识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听、说、读、写四个技能尤以听、说为主,如果口语技能掌握地较好就能保持并提高学习汉语的兴趣,为接下来的汉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就目前看来汉语口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如何针对学生及课堂情况改善教学,转变教学思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汉语口语课存在的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至今,汉语口语课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也随着其发展而不断进步,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在前进主旋律下的一些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当

现如今很多口语课使用的教材并不符合学生的水平,导致学生无法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首先口语课主题过难或句子过长,学习者无法充分理解内容。其次是口语课主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较大,实用性不强,因此学生不能充分理解所学内容,也就无法调动所学语言知识输出目的语。就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下属学校汉语口语课的教材《Chineseforcommunication》来说,教材中涉及的会话内容有的不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如教材第一课初次见面的两人互相问好,对话的内容是“你好吗?”“你最近好吗?”这样的会话内容并不具有实用性,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

(二)教师专业能力欠缺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因此汉语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可避免地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口语课应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自身专业能力不强就无法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反思,也就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目前国内国外的汉语教师主要有本土汉语教师、本土华裔、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各大高校教师等,他们大多数不能兼具汉语知识与汉语教学知识,汉语教学经验丰富的更是少数。因此,在汉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

(三)学习者缺乏兴趣

学习者对于口语课的态度取决于学习动机、对目的语的情感态度、学习成绩、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如果学生能够在口语课堂上充分理解所学知识,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那么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反之,学生就会一直被“隔绝”在汉语的门外,逐渐失去兴趣。

根据调查显示,46%的学生表示“很喜欢口语课”,33%的学生“会在口语课上积极发言”,这说明有一半的学生不喜欢口语课,也很少在口语课上主动发言,这样的口语课教学效果堪忧。

二、连通主义关于学习的理论

连通主义是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Siemens)提出的有关学习的理论。“连通主义认为,学习主要是一个网络形成的过程”,这个网络由无数个节点与通道组成。“节点就是任何一个可以连结到其他要素上的要素”,所以,节点可以是信息、知识、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连结就是两个节点之间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关联”。学习网络的形成需要新的节点以及新的通道的不断形成和发展。节点的作用就是形成信息凝聚点,通过与外界信息的连接来形成网络。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会长久存在,随着外界信息、知识的不断更新变化,网络及其节点、通道都会发生变化,而整个知识网络也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发展。依据此理论,连通主义所理解的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它是一个由不同组成部分组成的阶段过程”,“探究、质疑、决策、选择和取消选择,是进入学习体验过程的全部准备活动。”学习体验就是接受新知识,将新知识分析、整合到旧的节点和通道之中。学习是动态的,而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结果。

但是如何促进节点之间的流通,强化节点之间的关联呢?西蒙斯提出了六个因素:动机、情绪、暴露、模式化、逻辑、体验。动机影响着我们接收新信息,建立深层次联系的决定;情绪在选取接收的信息以及判断信息的重要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将直接作用于整个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暴露则指的是接触与“复习”节点的机会,越多的暴露就会产生越多的刺激,相应地增加该节点的权重,并加深节点之间的关联,促成网络状态的改变;模式化主要是在接收新知识、新信息时做出的判断,如果能迅速准确地识别新信息与旧有节点之间模式的相似性就可以很快地将该信息并入网络之中,更新网络,这种能力在现代社会的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逻辑促使学习者反思已有的知识节点之间的联系,并在反思中获取新的信息;体验是另一种学习的方式,因为知识的获得不仅仅来源于课堂和教学,在体验中学习可以弥补课堂学习中的缺憾,学习者从与知识接触的其他途径中获取新的节点,建立新的关系。

三、连通主义指导下的初级汉语口语教学策略

现如今汉语口语课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连通主义理论对于口语课程的策略的改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接下来是一些连通主义指导下的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策略:

(一)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语言要素教学

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以语音、语调教学为主,且要贯穿全过程。语音教学要注重对比听辨,引导学生将声母、韵母和母语字母发音进行对比,找出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着重进行两者中不同语音的教学。新的知识进入已有的知识网络需要经过与知识网络中节点的碰撞和交流,新知识中与旧的节点中相同或相似的部分容易引起节点间的“共鸣”,形成对节点的刺激,并不断强化两者之间的连接,因此更容易进入知识网络,这就是所谓的“正迁移”。而两种语言中发音不同的部分需要重点进行教学,以重复、连续的刺激形成新的节点。声调教学则要注意教学的顺序,但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同母语的学习者对于声调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针对母语中无声调的学生,声调教学要从较容易的二声开始,再然后是四声、一声、三声,培养学生的声调意识,平时多练习,多对比不同声调的发音特点。针对母语中有声调的学生,先教母语中与汉语声调相同或相似的声调,再教不同的声调。与语音教学一样,重点教不同的声调,注重对比听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监控意识,能发现发音问题并及时校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初级阶段前期有意识地教学、纠音,也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音能力,后期的语音纠正工作则需要与其他语言要素教学同时进行。

词汇教学要给出相应的语境,在对应语境中解释词汇。初级阶段的词汇大多是实物,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提供给学习者相应的实物、图片、影像等,通过不同的感官刺激加深学习者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学习者刚开始学习汉语词汇时由于记忆量小、学习时长短等原因,还不足以形成汉语词汇的知识网络,很容易遗忘。教师多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就是在通过不断刺激节点,增加节点的权重,巩固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连接。随着学习时长增加,学习者不断积累词汇就会形成庞大的词汇网络,此时教师要引导学习者对词汇进行分类记忆,同时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对词汇进行类聚式训练,将词汇分类归结到相同的节点中,分析词汇与其他节点之间的联系,建立不同类别词汇之间的连接通道,这样就可以使词汇网络在动态的变化过程中时刻保持连接,也有利于随时提取词汇。

汉语口语语法的学习在初级阶段较少,主要是教师给出相应的句型,分析句子结构,学习者掌握结构之后由教师给定情境和关键词,学习者根据句型说出不同的句子。但是,教师尤其注意不能过多解释语法和句型,只需给学习者展示句型。通过不同语境下该句型的使用情况,学习者就会对该句型形成初始的语感。

(二)通过背诵普遍的规范句型形成汉语语感

在汉语口语教学初期很难让学生开口的原因就是学生所学的语言材料很少,没有足够的语言知识来表达。如果向学生输入语言材料,新知识就会很快在大脑神经网络中形成新的节点,并且与旧的节点连接。语言输入地越多,形成的节点也就越多,第二语言的网络就可以很快建立起来。经过不断地重复背诵,不断刺激新的节点,加强新信息之间的连通,输入的汉语材料的形式与意义就会连接起来,形成汉语语感。另外因为背诵的内容都是精选的规范的表达方式,当学生有表达的欲望时就可以畅所欲言,而不用因为顾虑面子而产生焦虑。

(三)反复复习,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因为输入语言材料较少的原因很难将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对知识的记忆也时常出现问题,因此教师要经常复习学过的内容,采用教学与复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所有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通过复习,学习者可以从旧知识中发现新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产生新的理解。因此,在不断强化刺激节点的基础上就可以产生新的连接,也可以加深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

汉语口语课大都是以话题为纲,在学习新的话题之前教师先复习旧的话题,旧话题与新话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那么学生学习新话题时会更容易。因为当遇到新节点时,学习者会自动地、动态地更新自己的学习网络,当新节点与旧节点之间存在着已有的连接通道时,学习网络的更新就变得容易起来。如学习数字之后学习家庭成员,接着再学习职业,学生们学完这三课以后就可以很容易地说出“我家有五口人,有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和我。我的爸爸是医生,我的妈妈是老师,我的哥哥、妹妹和我都是学生”了。但是这需要教材本身的内容具有连贯性,或者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其具有连贯性。

(四)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实现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连通

学习是一个网络形成的过程,当网络形成之后要关注如何保持整个网络生态的正常运转。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极其有益的,尤其是当环境中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元素时,学习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一起接收新知识,不同感官的连通对于学习者来说更容易形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环境此时实现了与学习者、学习内容的连通。

比如当口语课话题是运动时,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贴一些运动器材的图片,把教室装饰成小型体育场。在讲解新知识时,配上每种运动相应的动作和声音。同时在练习环节让每位同学参与到模拟运动中来,在做运动的同时说出相应的汉语。当学生们基本掌握了学习内容后,教师可以带学生们到真正的运动场地去实地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们会看到更多相关的事物,学习的内容也可以得以应用,教学效果自然不会差。

结语

本文对连通主义理论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强调了适量语言材料的输入,输入语言材料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扩展词汇。新旧知识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要多多复习。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实现学习生态网络的健康运行对于口语学习来说也十分重要。但是这不是全部,口语课涉及到很多的因素,不能在此一一展开阐述。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习者连通主义意识,学会连通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并不断更新、完善。

参考文献:

[1]张萌.浅析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3-34

[2]詹青龙译,[加]G·西蒙斯著.网络时代的知识与学习:走向连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8-35

[3]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31

[4]彭建武.连通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foreignlanguageworld,2002,(4):45-50

[5]陈邦玲,胡慧勇.基于连通理论的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2):96-98

[6]陈鑫,吴永强.浅析连通主义理论的词汇教学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5):227-229

[7]孙红玲.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新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增刊):94-97

[8]张秀梅.关联主义理论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3):44-49

[9]李萍译[加]西蒙斯.关联主义:数字时代的一种学习理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5,(8):9-13

霍丽聪(1990.11.16——):女:27岁:汉族:籍贯河北:兰州大学文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