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对比后的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对中法战争与中日甲午战争进行对比后的反思

万伟

◎万伟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K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91-02

摘要: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时间上相隔10年,地点都发生在我国的藩属国(越南,朝鲜),都因藩属国问题而起,同样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局更是大相径庭,本文将两次战争的一些方面作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识这两场战争,牢记历史上血的教训。

关键词: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对比

一、两场战争中各个阶段性战役结果对比

中法战争中一些我国取胜的战役: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十三日,刘永福力歼李维业,同年七月十三日,黑旗军与法军战于怀德,法军败撤,同年八月初黑旗军与法军战于丹凤,法军败撤,光绪十年(1884年)闰五月初一,二日法清战于观音桥,法军败撤,同年六月十五日,法军第一次进攻基隆,失败,同年八月二十日,法军进攻沪尾失败,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基隆法军进攻鸟嘴峰清军,法军失败,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初七,八日,法军进攻关前隘,法军败绩,同年二月十一日,冯子材率军出关收复文渊,十二日,清军与法军战于驱骡,法军旅长尼格里受重伤。十三日,清军收复凉山。就本人所见,上述统计我国军队在与法军交战中就有11场胜利。

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我们鲜能找到称得上胜利的一次战役,然而比较深入的了解这场战争,我们会发现战争初期,战斗时非常激烈的,清军的士气也是很高的,也不缺乏那种拼死作战的英雄,其中安城渡之战就是就是打得比较好的一场伏击战,在这次伏击战中清军利用地形地物相当成功,周宪章等武备学生和士兵也英勇善战,充分发扬了誓死抵抗的爱国精神,歼灭了较大的日军。后由于人数较少和增援不及时而功败垂成,甚为可惜。中日军队激战成欢驿时,也可以发现中国军队抵抗激烈,如江自康部奋勇抵抗,聂士成时驰骋枪林雨弹中,往来策应见军火垂尽,不得已率众溃围而出。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肯定战争初期清军是不乏士气的,在初战成欢驿时,清军兵力上占劣势,意图退回平壤,再战。初战成欢失利对士气有很大影响。然而在后来的平壤战役当中,战役初期,清军打得非常的漂亮,在船桥里战役中,清军以2200人对3600敌兵,拼死搏斗取得重大战果。日军将校以下死者约140人,伤者约290人,大尉军官被击毙者4人,中尉2名,旅团长,联队长受伤,第21连队之第二第十两个中队,军官全部战死。日军死伤惨重。清军在坚守普通江这次战役中,战况也异常壮烈,据参加这次战斗的一位盛军军官员称:西北一路,清军“死力据守,如铁壁铜墙”终使得日军难越雷池一步。玄武门外的战斗更是可圈可点,清日双方兵力是1:2.7,兵力如此悬殊,然而在统帅左宝贵的激励下奋勇抗击,死战不退,壮烈殉国。统帅阵亡后,士兵仍然不屈,数百士兵仍“据高垒,飞铳如骤雨降,不可向迩”,顽强的进行抗击。战至此时,日军攻占了牡丹台和玄武门,然而仍被阻于内城之外。特别是平壤西,南两个战场形势很好,日军进攻连连受挫。次日之战日军共死189人伤516人。而清军在战斗中的伤亡人数远少于日军。日军所携带的口粮及弹药将尽,而且皆在城外冒雨露宿,处境极为困难。如果身为平壤诸军总统的叶志超下决心坚守,并能够坚守数天的话,非但战事当有转机,而且日军将无力再战,只能不战而退。中法战争在镇南关这次战役中,还好有冯子材,王孝祺,苏元春,王德榜,李秉衡,各司其职,奋勇一战,避免了法军侵入我国境内,避免了其攻占龙州,要挟清政府巨额赔款的厄运。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次战役能够顿挫日本气焰,我国军队一败再败,士气一衰再衰,中法战争中因出现镇南关大捷而扭转陆上战局,后签订条约,处理也较为妥当,对国家元气伤害不大。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叶志超撤逃平壤对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他率军出逃后即中日军埋伏,将士惊恐不安,进退两难,死伤惨重。这时所属兵士多是淮军精锐,以后战局发展真不堪设想。当时日军所处环境:口粮及弹药将尽,而且皆在城外冒雨露宿,“身为总统的叶志超下决心坚守,并能够坚守数天的话,非但战事当有转机,而且日军将无力再战,只能不战而退”这个假设真的成立,让日军不能饮马鸭绿江,更别说威胁京城。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至今让中国人感到耻辱的《马关条约》。中国的国运很可能朝良性方向发展。

二、日军与法军的士气对比

光绪九年(1883年)四月十三日,刘永福力歼李维业,同年七月十三日,黑旗军与法军战于怀德,法军败撤,同年八月初黑旗军与法军战于丹凤,法军败撤。法军在向北越推进时,就遇到了黑旗军的袭扰并屡屡被打败。这些失败对法军来说一定程度上对法军的士气是一种打击。还有当时的情形,法军士兵多不愿战,当镇南关大捷消息一出,茹费理内阁分崩离析,可见民众对这届政府对外用兵政策的反感。再者,镇南关大捷法军兵败,士兵无心抵抗,文渊是他们主动撤出的,越北重镇凉山也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军官即发令撤兵。日军在挑起中日甲午战争后几乎连战连胜。士气不断高涨。日军将官在战斗非常不利的情况下却有杀身成仁的决心和勇气。如联队长西岛中佐伤左额,怒而益进,大呼励众日:‘宜进而死,勿退而生。’第二十一联队长武田中佐亦挥剑日:‘不取敌垒,不敢退也。’部队甚决心,奋战甚力。可见日军斗志,士气颇高。

三、两场战争中法日三国的兵力对比

法军在实行他的进占龙州计划,攻打关前隘清军的这次战役中,步兵总数为1137名,再加上萨克雪炮队,将全部的后备兵力计算在内共2137人而清军在这次战役中的总兵力近四万人。人数上中国军队占绝对优势。甚至法军向长墙冲锋的法军仅三四百人,而面对的却是两三万严阵以待的清军。如此看来镇南关大捷的伟大程度多少降低了一些。而日军在攻打平壤时的总兵力为16000余人,进入朝鲜的总兵力为19600余人。而防守平壤的清军为13000人左右。然而在日军攻打平壤清朝守军初期并没有占到便宜,战斗异常激烈。就这一点来看清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李中堂的队伍还是有实力的。中法之间在关前隘这次战役中,中法兵力之比约:19:1,而中日之间在平壤攻防战中的人数比例是13:16,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日本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战果,兵力的雄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平心而论,法国在这样的兵力悬殊下战败也并不丢人。

四、对清政府的威胁程度比较

法军主要是在东南沿海活动,占领基隆,又想攻占龙州加大讹诈砝码,然而中国的政治中心在北京,即使攻占龙州,也比日军兵临京城这种威胁小上很多倍。日军在战争后期已经打到辽东,山东。直接威胁京畿重地。当时情形几乎已成城下之盟。

五、《马关条约》和《中法新约》的比较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片面最惠国待遇;

*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中法新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并在条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

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2.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3.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一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4.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5.以后中国如修筑铁路,“自向法国业此之人商办”。

两项条约中都涉及中国对藩属国的宗主权问题,对中国而言,丧失对越南,朝鲜的宗主权而藩篱尽撤,使得外国势力更易侵害中国主权,日本既是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东北进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就这一点来说这两项条约对中国权益都有损害。然而总的来看《中法新约》对中国权益损害相对较小,开通商口岸,降低进出口税率,建铁路与法人商办。尽管让法国势力进入中国,对中国本土经济略有危害,然而商业损害并不是非常严重,而《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给清政府带来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加紧对百姓的搜刮,使得国穷民困,统治更加不稳。而日本得此巨款,发展更甚,中日国力相差日远。对后来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做了重要的铺垫。台湾的割让,对中国的国防非常不利,若日本舰队驻台湾海域,可对中国东南沿海发动攻击,纵使中国有海军也于事无补。假设陆战能在平壤遏制住日本的嚣张气焰,就像镇南关大捷一样,使战局能得到很大地扭转,马关条约也许不会这么苛刻。

六、总结

个人感受最深的就是敢于有所作为,遇事应该勇敢的奋斗,竭尽全力,争取最后的胜利。就如中法战争中冯子材在战争后期所起的关键性的作用。正如彭玉麟所说:“然非冯子材之忠勇奋发,镇边安民,戢掠收溃,设险倡战,料敌情,散贼党,广援应,则法亦不致如此摧破瓦解。”无论外部环境有多艰难,一定想尽一切办法改善解决问题。切忌临阵脱逃,这是军人最大的耻辱。叶志超也是因军功累计而升官至提督的,应该说也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了,为什么在最危急最关键的时刻弃城而走。然而弃城而走却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由平壤仓皇溃退,狂奔500里,逃入中国境内。一路被日军埋伏邀截,人马自相践踏,死者2000余人,被俘500余人,伤者无数。士气丧尽,一蹶不振。战争初期重要战役的成败关系全局。如果叶志超率军竭诚合作,下定决心,奋勇杀敌,哪怕能坚持2-3天,日军弹尽粮绝。从平壤撤军。战局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对整个国家和民族,意义太重大了。然而日军在攻打平壤的南战场时被清军打得大败,损失惨重。西战场上日军也未捞到便宜。平壤城坚,清军粮草可支持一月,坚守一两天是完全有可能的。就是叶志超的决心勇气不足,身为各军主帅,不思进取,弃城而走,对这场战争的胜败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真可谓痛心疾首。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多数清军将士还是尽职尽责的,奋勇杀敌,不避艰险。李鸿章对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所做的努力理应为我们后人所敬仰,他的淮军是很有战斗力的,就李鸿章在中法战争后力倡和局实际上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的较为合理的选择。中法合约对中国利益伤害甚微。

了解了这两场战争,更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要做大事,与人合作是多么的重要,更应该有一种深明大义的胸怀,在国难当头时更多的是精诚团结,为保大局,务必抛下个人恩怨。更认识到意志和决心的重要。

甲午惨败,伤不可谓不深,痛不可谓不烈,若我辈民人,当今政府深谙义理,以史为鉴,切勿布前清后尘,则民人幸甚,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参考文献:

[1]黄振南著.中法战争管窥.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2]关捷,唐功春.中日甲午战争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廖宗麟.中法战争史.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