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针刺手法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面瘫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不同针刺手法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面瘫疗效观察

吉裕泉顾秀云

(江苏省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江苏泰兴225411)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的针刺手法治疗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穴位透刺的方法为主,对照组采用常规传统针刺方法,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2%和82.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愈率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能明显缩短疗程。结论:透刺疗法治疗面瘫疗效确切,且见效快、疗程短。

【关键词】透刺;传统针刺;面瘫;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320-02

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居多,无明显季节性。目前治疗本病的方法很多,笔者近年来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配合中西医药物治疗面瘫120例,并将其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进行疗效观察,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来自于我院门诊,统计时间自2014年9月至2016年3月。随机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4~72岁,病程在1天至3月。其中左侧面瘫38例,右侧面瘫42例;对照组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5~71岁,病程在2天至3月。其中左侧面瘫22例,右侧面瘫1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根据《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面瘫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为:患者一侧面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睑不能闭合,流泪,口角歪向键侧,不能做皱眉、鼓腮、露齿等动作。

1.3纳入标准

(1)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能持续接受本治疗且未中断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2)病程在0~3个月之间;

(3)排除外伤、肿瘤、手术损伤及合并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2.治疗方法

病程早期,尤其是重型患者,多配合使用中、西医药物综合疗法。包括:口服中草药煎剂;同时给予适量的糖皮质激素、活血通络及抗病毒药等药物治疗。

治疗组

选穴:患侧阳白透鱼腰、瞳子髎透太阳、地仓透颊车、风池、翳风、太冲。

方法:皮肤常规消毒,选取0.38*50mm不锈钢毫针,选择阳白、瞳子髎、地仓,迅速透皮后即用平刺的方法透向相应的穴位;风池、翳风、太冲穴采用直刺的方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同时给予TDP神灯照射。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

方法:所有穴位均使用常规传统针刺手法,运用直刺或斜刺针刺法,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方法与治疗组相同,并予TDP神灯照射。

两组治疗均隔日一次,十次为一疗程。休息3~4天后再行下一疗程。每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统计。最长治疗为三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治愈:双侧额纹及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闭眼正常,鼓气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

显效:双侧额纹、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气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静止状态下颜面基本对称。

好转:患侧额纹、鼻唇沟出现,但较键侧浅,眼睑闭合较键侧迟缓,闭眼及露齿轻度障碍。静止状态下,口角可有轻度或中度不对称。或症状较治疗前有改善。

无效:症状无好转,两侧额纹不对称,闭眼及露齿严重障碍。或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2治疗结果

3.2.1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详见表1)

表2提示:治疗组总治愈率为43.8%,其中第一疗程结束时为17.5%,第二疗程结束时为22.5%,第三疗程结束时为3.8%;对照组总治愈率为32.5%,第一疗程为7.5%,第二疗程为15.0%,第三疗程结束时为10.0%;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明显,见第一、二疗程的治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见效较对照组快,并可缩短疗程。

4.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经脉,而致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经脉失于濡养,肌肉纵缓不收。古代医籍有“风邪中络、口眼歪斜、口僻”之称。现代医学对此病因尚未十分明了,一般认为与病毒感染或局部感受寒凉而致面部神经根缺血缺氧,茎乳突孔内发生非化脓性炎性水肿。西医称之为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故本病在发病早期多配合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可缓解炎症、水肿,减轻面神损害,使面神经的变性程度减轻。

通过临床观察,可以看出针刺透穴治疗面瘫疗效较为满意,其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传统针法。由于针刺透穴可起到一针触及多经,促进本经和相邻经脉的经气互通,激发并推动经气运行,使正气来复,邪气外出,从而达到“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的作用[2]。因此采用透穴为主的针刺方法治疗面瘫,使得多经多穴同时得气,加强面部经脉的相互贯通,气血得以调和;同时还具有针感强、易于得气的作用,所谓“针之要,气致而有效”。透穴能精简用穴,避免多穴多针、伤及正气,保护腧穴的敏感性,有利于缩短治疗时间,减少病人痛苦,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中医病症诊疗常规.第二版[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2013:410-411.

[2]鞠帮宇等,电针影响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的表达[J].中国临床康复,2012;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