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曲林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比较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舍曲林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比较研究

姚兴军

牡丹江神经精神病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4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舍曲林与氯米帕明在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舍曲林组32例,给予舍曲林100~200mg/d,1次/d;氯米帕明组32例,给予氯米帕明200~250mg/d,2~3次/d,一共观察8周。采用Yale-Brown强迫量(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Yale-Brown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舍曲林组有效率为70.59%,氯米帕明组有效率为68.75%,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氯米帕明组不良反应较多。舍曲林治疗强迫症疗效显著并与氯米帕明相当,但安全性更高,治疗依从性好。

【关键词】舍曲林;氯米帕明;强迫症

Abstract:Objective:Acomparativestudyofsertralineandclomipramineintreatment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intheclinicalefficacyandadversereactions.Methods:64patients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32casesofsertralinegroup,givensertraline100~200mg/d,1times/d;clomipraminegroupof32patientsreceived200toclomipramine250mg/d,2~3times/d,atotalof8weeks.UsingYale-Brownforcedamount(Y-BOCS),HamiltonDepressionScale(HAMD),HamiltonAnxietyScale(HAMA),medicationsideeffectsscale(TESS)wereevaluated.Results:Aftertreatment,therearetwogroupsbeforetreatmentYale-Brownscoresweresignificantlydecreased(P<0.01),sertralinegroupwas70.59%,clomipraminegroupwas68.75%,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twogroupsbadsex,clomipraminegroupmorereactive.Sertralinetreatmentof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andasignificanteffectofclomipramineandquite,butmoresecure,bettertreatmentcompliance.

Keywords:sertraline;clomipramine;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

前言:舍曲林是一种对强迫症有一定疗效的新型抗抑郁剂,我们曾进行过初步探讨,发现其对强迫症的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都有一定治疗效应,而且Meta分析国内相关文献也显示,舍曲林对强迫症的确有比较理想的效果,为此我们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一次扩大研究对象进行探讨,进一步比较舍曲林与氯米帕明对强迫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相关知识背景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个亚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出强迫的行为或观念,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1%~1.8%。近年来研究发现,强迫症在精神科门诊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是导致精神残疾第5位精神疾病。相对于其他焦虑障碍而言,具有治疗困难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常有中度和重度社会功能障碍。而强迫症发病机制可能与大脑五羟色胺(5-HT)功能低下有关。以往大量研究报道强迫症在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应用药物治疗,药物种类很多,其中包括舍曲林、喹硫平、盐酸氯米帕明等药物。其中盐酸氯米帕明是临床常用的传统药物,效果较好,可是在长期用药后,会产生过多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近文献报道SSRI治疗强迫症有较好疗效。舍曲林是选择性抑制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升高5-HT浓度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对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摄取几乎无作用。对脑内乙酰胆碱受体亲和力极低,故不良反应较小。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舍曲林也是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

1.2基本资料

样本选自2013年10月-2014年9月在本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入组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强迫症诊断标准;②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总分>16分。除标准:除脑器质性病变、严重躯体疾病、酒精及药物依赖、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既往有药物过敏者及其他精神疾病者。共入组64例,其中脱落2例,1例在治疗中失访,1例因严重尿潴留而停止治疗。实际分析64例。其中舍曲林组32例,男14例,女18例;年龄(29.62±9.65)岁;本次病程(8.73±11.56)个月。氯米帕明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0.13±11.31)岁;本次病程(9.58±10.69)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比较研究方法

首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经1周的清洗期后接受治疗。研究组口服国产舍曲林100~200mg/d治疗,初始剂量每日50mg,渐增至每日150~200mg。对照组口服氯米帕明200~250mg/d,2~3次/d,初始剂量每日50mg,1周以后加至100~150mg,之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最大量不超过250mg。观察8周,研究治疗期间均不合并其他精神药物。伴有明显焦虑失眠者,可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阿普唑仑。疗效评定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末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临床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药物不良反应,并同时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血常规等。而之后我们的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

2.结果

显示舍曲林组与氯米帕明组治疗后第8周,YBOCS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4、8周与治疗前相比HAMD与HAMA评分均明显下降。临床疗效分析显示,治疗后8周舍曲林组痊愈8例,显著进步6例,好转10例,无效8例,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好转)为70.59%:氯米帕明组痊愈7例,显著进步6例,好转10例,无效9例,有效率(痊愈+显著进步+好转)为68.75%。两组有效率经χ²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于不良反应方面的研究显示,TESS评分结果方面:治疗2周舍曲林组TESS评分为(0.67±1.28)分,氯米帕明组TESS评分为(4.52±2.17)分;治疗8周舍曲林组TESS评分为(0.61±0.79)分,氯米帕明组TESS评分为(3.62±4.17)分,氯米帕明组明显高于舍曲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氯米帕明组有3例心电图ST段改变,1例肝功能异常,1例因严重尿潴留而停止治疗。而舍曲林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结果无异常。

3.讨论

强迫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不能长期应用药物控制,强迫症多由患者脑内五羟色胺功能过低,多巴胺功能出现不规律表现等,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以有效治疗强迫症。把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抗精神病药联用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中舍曲林对抑郁和强迫症等治疗效果较好,而且当患者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后,药物不停能防止强迫症再次复发。盐酸氯米帕明属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经阻断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从患者甲肾上腺素、五羟色胺再摄取,还能起到较好的镇静效果和抗胆碱效果。但是,盐酸氯米帕明在临床治疗强迫症过程中,疗效虽然与舍曲林相当,可是,盐酸氯米帕明的抗胆碱作用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研究发现,盐酸氯米帕明过量使用后,对患者心脏会产生较大的毒性,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维持用药剂量过大,最高每日达到200mg,还要监测血药浓度,影响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舍曲林是选择性抑制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升高五羟色胺浓度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对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的摄取几乎无作用。对脑内乙酰胆碱受体亲和力极低,故不良反应较小。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舍曲林也是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从本研究可以看出,Y-BOCS评分结果显示舍曲林组和氯米帕明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间比较,各个时点Y-BOCS、HAMD、HAMA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舍曲林和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在起效时间和疗效方面基本相当。从不良反应方面来看,各个时段TESS评分氯米帕明组均高于舍曲林组,这是由于舍曲林对五羟色胺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对脑内乙酰胆碱受体亲和力低。避免了氯米帕明常见的口干、视物模糊等抗胆碱能作用及心血管副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舍曲林和氯米帕明相比较,其治疗强迫症疗效相当,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氯米帕明,更适合强迫症患者,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崔卫明.观察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5,2(20):4243-4246.

[2]朱越琪,姜明刚,贾天成.舍曲林合并喹硫平对强迫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3,16(4):427-429.

[3]欧小春.舍曲林与盐酸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比较[J].海峡药学,2013,25(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