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疾病的病理诊断

/ 2

腹膜后疾病的病理诊断

赵丙玲

赵丙玲(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病理科154101)

【中图分类号】R3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12-02

1腹膜后肿瘤和囊肿

1.1纤维肉囊

1.1.1病理变化

肉眼①较大,可有包膜,中等硬度。②切面灰白色,有光泽,鱼肉样,可有坏死灶及囊腔形成。

镜下①分化较好的纤维肉瘤由大量比较一致的成纤维细胞构成,排列成束,编织状,核分裂象少见。②分化不良的纤维肉瘤细胞极为丰富,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③肿瘤由大量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浆细胞构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钙化者为炎性纤维肉瘤。

1.1.2鉴别诊断①平滑肌肉瘤。②脂肪肉瘤。

1.2黄色内芽肿(炎性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1.2.1临床要点①40岁以上男性多见。②多无特殊症状,可出现腹痛和腹部包块等。③术后常复发,并可广泛内脏转移,短期内致死。

1.2.2病理变化

肉眼①分叶状或结节状,多无包膜。②直径6~20cm,中等硬度。③切面呈黄白色,可出现坏死灶及囊性变。

镜下①肿瘤由大量成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构成,混杂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可出现车辐状结构。②组织细胞可散在或成堆出现,胞质多呈泡沫状(黄色瘤细胞)。③可出现多核巨细胞,包括图顿(Touton)巨细胞(这种多核巨细胞的核向细胞中央靠拢,被这些核包围的胞质不呈泡沫状,而核外周的胞质则呈泡沫状)。④成纤维细胞可呈车辐状或漩涡状排列,具有异型性。

1.2.3特殊检查免疫组化:α1-AT、α1-抗凝乳蛋白酶、KP1、EBMll、HAM-56、KB90及HLADR呈阳性反应。

1.2.4鉴别诊断①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②脂肪肉瘤。③横纹肌肉瘤。

1.3肌脂肪瘤

1.3.1临床要点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仅次于大腿。

1.3.2病理变化

肉眼①肿块较大,多为分叶状或结节状,多有包膜。②切面灰黄或呈胶胨样,也可呈灰白色、脑髓状,并常见坏死、出血及囊性变。

镜下

(1)分化良好型:①脂肪瘤样型:由大量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并常被结缔组织分隔成小叶状,可见多空泡或怪异的脂肪母细胞。②硬化型:结缔组织增生明显,但在胶原纤维之间可见到单空泡或多空泡脂肪母细胞。③去分化型:分化良好型脂肪肉瘤中,同时有高级别的多形性肉瘤,颇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纤维肉瘤。④炎性脂肪肉瘤:肿瘤组织中有广泛的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有纤维化,其中可见混杂的不典型脂肪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2)黏液样型:①肿瘤由单-形象的梭形或星形细胞构成,浸泡于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中。②核分裂象极少见,可见到多空泡脂肪母细胞。

1.3.3特殊检查免疫组化:瘤细胞对vimentin和S-100蛋白呈阳性反应。

1.3.4鉴别诊断①脂肪瘤。②纤维瘤。③纤维肉瘤。④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⑤炎性假瘤。

1.4囊性淋巴管瘤

1.4.1病理变化

肉眼①为较大的囊肿。②切面:为单个或多数大囊腔,内含浆液或乳糜液。

镜下①囊腔内面衬以内皮细胞。②囊壁为纤维结缔组织,内含平滑肌束,并可有淋巴细胞浸润及淋巴滤泡形成。

1.5血管内瘤

1.5.1病理变化

肉眼为直径约3cm的小肿块。

镜下①瘤细胞围成不规则的腔隙,腔内空虚或含蛋白液和少许红细胞;分化较差的聚集成团块状。②瘤细胞中等大小,有大而嗜碱性卵圆形或长形核,核仁明显。③有一些较大而形状怪异的细胞。偶见多核瘤巨细胞。④在瘤细胞胞质内和胞质外可见一种嗜伊红性小球。

1.5.2特殊检查免疫组化:荆豆凝集素(UEA)、CD34、CD31均呈阳性反应。

1.5.3鉴别诊断①胃肠道间质肉瘤。②腺泡状横纹肌肉瘤。

1.6恶性间叶瘤

1.6.1临床要点①多见于成年人。②临床上常出现腹部症状,迅速增大,伴有体重减轻及腹痛等症状。

1.6.2病理变化

肉眼①肿块较大。②可有完全或部分的包膜。③切面:质地和色泽不一,可有坏死及囊性变。

镜下①肿瘤由两种以上恶性间叶性组织构成。②可出现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脂肪肉瘤、血管肉瘤、软骨肉瘤等的不同联合,但不能将纤维肉瘤、黏液肉瘤及血管外皮瘤成分算做恶性间叶瘤的一种成分。

1.7恶性混合性苗勒瘤

1.7.1临床要点多发于女性患者,颇罕见,多见于肾下方。

1.7.2病理变化

肉眼①多为囊性肿物。②囊内含有褐色黏液性液体,内面可见大小不等的乳头状结节

镜下①由癌及肉瘤成分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②癌多呈子宫内膜腺癌或乳头状腺癌结构,或出现透明细胞癌现象。③肉瘤往往呈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结构,偶尔可见到横纹肌肉瘤组织。

1.7.3鉴别诊断①转移性癌(如结肠癌、肾细胞癌)。②肾胚瘤。

2腹膜后炎症和瘤样病变

2.1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

2.1.1临床要点①多见于40~60岁的男性患者。②症状一般无特异性,多与腹膜后器官组织被包裹、压迫和阻塞有关。

2.1.2病理变化

肉眼呈扁形的灰白色纤维性质块,厚度2~6cm,一般境界清楚,但无包膜。多位于腹主动脉下段及髂动脉周围。

镜下①早期为小叶外围多灶性脂肪细胞的变性坏死及小血管炎。②中期由富有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的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③晚期产生大量致密的胶原纤维,并可见玻璃样变及钙化。

2.1.3鉴别诊断①非特发性的腹膜后纤维化。②腹膜后黄色肉芽肿。

2.2骨盆脂肪瘤病

2.2.1临床要点①多见于35~80岁的男性患者。②临床上为慢性进行性过程,症状较轻,可有尿频,夜尿,排尿困难等,少数可有便秘。

2.2.2病理变化①膀胱、前列腺及直肠周围脂肪组织增生。②增生的脂肪组织为成熟的脂肪组织。③在增生的脂肪组织中,有时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及炎性细胞浸润。

2.3骨髓脂肪瘤

2.3.1临床要点多发生于40~83岁的女性患者。

2.3.2病理变化

肉眼①多为单个肿块,直径2~19cm,可重达790g,有包膜。②切面:呈黄色或红黄夹杂。

镜下①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组织夹杂灶状正常造血成分构成。②可见到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样细胞聚集,但不见红细胞样增生。

2.4鉴别诊断主要与骨髓外造血肿块鉴别。

参考文献

[1]洪清吾,陈斯经.腹膜后平滑肌肉瘤1例.罕少疾病杂志,2004,11(1):47-48.

[2]鞠诚华,王晓黎.腹膜后平滑肌肉瘤误诊为卵巢肿瘤1例.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10):1186.

[3]乔智红,孙海辉,程浩.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1例.罕少疾病杂志,2005,12(4):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