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试论《水浒传》的忠义观

匡进云万召

匡进云万召(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125-01

摘要:“忠义”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儒家理论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特别流行,忠义中的“为君”而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方面,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对“义”字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也正如此,《水浒传》所反映的“忠义”思想作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为了正义和真理可以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关键词:水浒传;忠义思想;正流思想

从历史时代背景看《水浒传》的忠义思想解读一部古典名著应该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未能“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却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招安后,这批“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的英雄,仍被误国之臣、无道之君一个个逼上了绝路。“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作者为这样的现实深感不平,发愤而谱写了这一曲忠义的悲歌。作者在以“忠义”为武器来批判这个无道的天下时,对传统的道德无力扭转,这个乾坤感到极大的痛苦和悲哀。以致于“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迷惘。水浒故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第一,《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宋史》中的《徽宗本纪》、《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被撄其锋”,后被张叔夜设计招降。北宋末年,当腐败的朝廷无力抵抗外族入侵的时候,各地的“忠义军”风起云涌,朝廷亦不得不颁布了忠义巡社制度。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于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街谈巷语”在民间流传,则越来越深地染上了“忠义”的色彩。龚开作《宋江三十六人赞》就称宋江“不假称王,而呼保义”。《水浒传》的作者就沿着这一长期形成的思维格局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第二,明代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忠良屡遭迫害的黑暗腐朽统治,使得人们期待有一批寄托着自己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的英雄们横空出世,来洗濯这污秽的世界。于是宋江“身居水浒之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即使最后被毒死,也是视死如归,大忠大义的壮烈之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豪气冲天,快意恩仇的绿林义气,构成了对好汉的人格崇拜,也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己经由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向自我意识的觉醒悄然转变,而这种转变,最集中地体现便是《水浒传》。

人物的出场设置为全书奠定了忠义的基调。

有人曾经指出,最早的《水浒传》本子,应当只有晁盖、宋江等人的故事,就像《大宋宣和遗事》那样,开头就写杨志卖刀,接下来便是智取生辰纲,晁盖、宋江两位主人公早早就己登场。《水浒传》却在此前加上了王进、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故事,从而使文本显得十分独特。这样一种文本结构,对小说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说来也怪,《水浒传》最先登场的亮相的人物不是一百单八将的成员,而是王进。这位王进在许多方面和林冲一致,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同样受到了高俅的迫害。但也没有落草为寇,既没反也没乱,而是“私走延安府”。为什么要去延安府?小说交待得很清楚:第一、“那里是用人去处,足可安身立命”;第二、“那里是镇守边庭,用人之际,足可安身立命”。王进三番五次强调去延安府的理由,就是要镇守边庭,这与后来梁山好汉受招安,破大辽用意完全一致。

可见小说一开头就是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好汉如果受到迫害,最明智的选择是避开当权奸佞,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为国效力,而不是起来反抗。高俅逼走王进后,又将林冲逼上梁山,这是为了表明“乱自上作”。但有趣的是,在高俅设计迫害林冲之前,小说讲述的是鲁智深的故事。鲁智深最突出的性格是急人所难,无拘无束,为了救素不相识的金老父女,他三拳打死镇关西,又大闹了五台山。为救林冲而不惜得罪高俅,最后无处安身,只好去二龙山落草。因此,鲁智深的落草与林冲不同,他的落草有些“好汉做事好汉当”的味道,小说肯定赞美的是他那“禅杖打开危险路,戒刀杀尽不平人”的英雄豪气。一部大书,以王进、史进和鲁智深三人的故事开篇,强调的是到边庭立功和对义气的崇拜,显然忠义观念成为小说要表现的重要内容。

《水浒传》中宋江是忠义思想的核心体现者。

忠义思想是《水浒传》的主旨思想,这种思想的最大负载者就是作者以全力塑造的宋江这个人物。宋江不仅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而且也是小说中的一个特殊人物。说他重要,是因为作为起义军领袖,他亲手创建、发展、壮大了起义队伍,使之成为宋王朝的心腹大患。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既要委身于造反之列,却又始终不能忘怀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耿耿忠心,最终又亲手葬送了起义事业。

第一个时期是宋江人生的重要铺垫。作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描写宋江的“义”。这不仅是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基础,所以人物出场就为他定下了基调。小说第十八回对宋江有一个总的介绍,写他平生只好结交江湖好汉,一贯地扶危济困,救人之急,有“及时雨”之称。因此,天下不论识与不识,提起宋江来莫不交口称赞,俱以结交宋江为荣。在这一时期,宋江最大的一次义举是私放了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虽然他出于“义”救了他们,但内心里又觉得他们犯下了弥天大罪,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可见,其所以之“义”,是以不触及封建专制统治为前提的,但是“义”和“忠”毕竟又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思想。当这两种思想统一在一个人身上时,就难免要做出抉择。顾及了对晁盖的义,就不可以顾及对朝廷的“忠”。“忠”和“义”的矛盾本来就潜在,只不过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朗化罢了。

总的来看,侠义英雄时期的宋江,仗义疏财,扶贫济困,是一个心怀忠义,品格完美的英雄人物。如果说,第一个时期潜伏在宋江身上的“忠”和“义”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公开的话,那么从亡命落草到后来的招安,刚可以看作是宋江“忠”与“义”的双重性格的斗争时期,结果很明显,对朝廷的“忠”战胜了对兄弟的“义”,这也是宋江一生充满悲剧色彩的根本原因。

传扬后世的勇武阳刚、笑傲江湖的兄弟之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是为一个“义”字。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生命去写。《水浒传》中,梁山众兄弟用自己的“义”,成全了宋江所谓的“忠”。面对整个封建伦理道德秩序,义也只能作为忠孝的牺牲品。

但虽然如此,作为个人意识觉醒表现的“义”,还是让我们为之神往,敬佩。小说中的李逵、阮小七、鲁智深等人物,不拘礼法,不计名利,不做作,不掩饰,“任天而行,率性而动”,保存了一颗“绝假纯真”的“童心”,与那封建理学扭曲了的“假道学”、“大头巾”的虚伪做作、心胸狭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追求的是“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盘分金银”,“图个一世快活”,向往的是兄弟间“交情浑似股肱,义气真同骨肉”,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小市民的思想和感情,使小说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江湖豪侠气息。这种快意恩仇,笑傲江湖的兄弟之“义”,也正是《水浒传》吸引后人,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

结语

总的来说,忠义思想作为《水浒传》的核心思想内容,是作者通过宋江等人的农民起义,对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中忠与义的一次深刻的思索。《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氛围,但是也有许多正统思想所解释不了的东西。作者作为一个封建文人,不可能有超出自我认识范围之外的思想认识。这也是使作者在《水浒传》中对“忠”与“义”的关系现出深深的迷惘。但是《水浒传》的题材毕竟有它的特殊性,不管作者如何极力地把它拉入“忠义”的思维格局,以及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加入了多少市井细民的意识,作品最终还是在客观上展示了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场惊心动魄的农民起义。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罗宗强,陈洪著,中国古代文学史[M],安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施耐庵研究[C],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5]湖北省《水浒》研究会编,《水浒争鸣》特辑[R],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