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防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艾滋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防护

王晶晶

(江苏省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淮安223002)

【摘要】目的:总结艾滋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及防护经验,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13合并艾滋病感染的手术患者从术前患者准备、医护人员准备、手术室准备、手术器械准备,术中护理操作与配合、污染物品的处理,术后消毒等环节全程采取防护措施,观察职业暴露防护效果。结果:13例患者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参与手术人员未发生职业暴露事件。结论:从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全程采用预防措施,可以避免手术室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

【关键词】艾滋病;围手术期;职业暴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307-02

无症状感染期的艾滋病感染者外科疾病发病率与正常人群无差异,随着艾滋病发病率的增高与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推广,临床上合并外科疾病需通过手术治疗的艾滋病感染患者越来越多[1]。由于艾滋病目前无法治愈,加之社会仍存在艾滋病歧视,患者心理状态与普通患者往往不同;同时医护人员处于高职业暴露状态,如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极可能因损伤导致感染。我院为本地区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共收治需手术治疗的11例艾滋病感染患者,现将护理及防护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例患者中,男7例,女6例,年龄24~70岁,平均(38.7±15.4)岁,剖腹产4例,骨折1例,阑尾炎及其他疾病8例。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1)患者准备:协助患者做好相关术前准备,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排除手术禁忌症,如患者CD4细胞<200/uL,尽可能保守治疗,CD4细胞<50/uL,禁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由于艾滋病患者本身心理压力较大,部分患者被其他医院推诿后至我院就诊,因此多存在自卑、恐惧、多疑等不良心理反应,担心被歧视与隐私的暴露,护理人员应积极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其负面心理反应,积极配合治疗[2]。(2)医护人员准备:提高警惕思想,强化患者血液、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均为潜在感染源的观念;前臂存在皮肤损伤的医护人员禁止参与手术,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必须正确使用防护隔离设施,如防护眼罩、口罩、帽子、防水围腰、高筒水鞋等,一切操作戴双层手套进行。(3)手术室准备:手术安排在感染手术间进行,手术室门口悬挂隔离警示标志,与手术无关人员禁止进入;手术室设施准备尽可能简洁、实用[3]。(4)手术器械准备:尽可能选用一次性手术器械与物品;手术器械台用塑料布覆盖防止患者血液、体液渗透;污物桶使用双层黄色塑料袋;手术刀、手术钳等锐器置于专门容器内[4]。

1.2.2术中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与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手术全程小心谨慎,减少出血;手术刀、手术剪等锐利器械传递时置于弯盘内并出声提示,避免锐器损伤;及时吸尽出血、渗液、脓液,避免溅到医护人员眼睛、皮肤;出现口罩、帽子污染、手套破损时及时更换;污染的血纱布置于防水的塑料布上,不要直接扔到台下,术后统一安全处置。

1.2.3术后护理所有手术参与人员口罩、衣帽、手套等弃于污物袋,统一安全销毁所有一次性用品医疗用品;手术刀、止血钳等长时间消毒液时间浸泡后高温灭菌;使用优氯净彻底消毒手术台、麻醉机等,地面采用优氯净清洁,空气消毒2h并关闭手术室1天;彻底进行个人的清洁;患者术后抗感染治疗、抗病毒治疗[5]。

2.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住院时间4~14天,平均(7.5±2.4)天。所有参与手术人员无手术器械划伤等高危事件发生,均未感染艾滋病病毒。

3.讨论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常温条件下,在血液中可存活15d,在体液中可存活11d,在-70℃血清中可存活3月以上,因此HIV患者的血液、体液传染力极强。艾滋病目前虽无有效的根治措施,但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患者的生存周期越来越长,临床医护人员接触到的HIV感染者也越来越多。因HIV传染性极强,加之患者多因性接触传播或静脉注射毒品感染,综合性医院多将HIV感染的患者转诊至我院医院就诊。艾滋病职业暴露指医护人员在对HIV感染患者诊疗、护理过程中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并可能被HIV感染的情况。由于手术室医护人员不但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还存在可能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手术刀、手术剪等锐器损伤的风险,因此手术室医护人员为艾滋病职业暴露高危人群[6]。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以下几方面为职业暴露高危因素:(1)手术器械明显占有HIV感染者血液;(2)手术器械直接接触患者血管;(3)手术切口较深;(4)无保护情况下长时间接触患者血液、体液;(5)艾滋病晚期患者,其体内HIV载量高、传染性强。王巧丽[7]对1762例合并艾滋病感染的手术患者职业暴露情况进行总结,结果显示发生职业暴露16例。在16例HIV职业暴露医护人员中,医生、护士占比分别为62.5%与37.5%;在职业暴露原因中,操作不当占比最高,为37.5%,其次为医护人员间配合不当、医生过分疲劳与患者躁动导致;在暴露部位中,手指占比最高为81.25%,其次为手掌与眼部;在利器种类中,以缝合针最为常见,其次为针头、止血钳、手术刀等。值得注意的是,在16例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中,男性多于女性,且初级职称与高级职称人员占较大比例。究其原因,可能与初级职称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淡薄、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操作不规范有关,而高级职称人员可能由于年龄较大,对职业暴露不重视以及手术时间过长、精力下降有关。

本组11例患者从术前患者准备、医护人员准备、手术室准备、手术器械准备,术中护理配合、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与消毒隔离防护措施,术后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全程采取防护措施,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事件。护理体会:(1)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与操作规范是降低职业暴露的基础,如无菌操作制度、隔离制度等。(2)护意识淡薄淡薄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因此平时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防护技能,时刻防范职业暴露的发生。(3)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应紧盯锐器,避免锐器损伤。(4)充分利用防护用品,如防护眼罩、口罩、帽子、防水围腰、高筒水鞋等,防止意外事件发生。(5)术前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可以增强患者手术期间的配合的,减少躁动的发生,降低因患者因素导致的职业暴露。

综上所述,虽然手术室医护人员是艾滋病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但只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与操作流程,时刻具备防护意识,充分利用防护用品,职业暴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彭翠琴.三级综合医院手术室艾滋病病例统计及风险管控分析[J].中国医药统计,2016,23(2):103-105.

[2]刘燕鸿,安利群,张立.互动护理模式在提升感染艾滋病的手术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效果[J].现代医学,2015,43(6):795-797.

[3]曹志玲.关于手术室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的防护措施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3):260.

[4]齐文俭.30例艾滋病合并外科疾病患者的手术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4):79-80.

[5]郑翠妹,韩贤良.艾滋病患者手术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2):80-81.

[6]唐玲.探讨艾滋病手术患者护理风险管理方法及其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42):5-12.

[7]王巧丽,任伟,李小龙,等.手术室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