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肽素与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2

和肽素与脑卒中临床研究进展

王永红许光霞彭玉华

王永红许光霞彭玉华

(滨州医学院,山东临清252600)

摘要:目前和肽素在脑卒中疾病中早期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相关性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成为热点。和肽素可敏感反应体内应激水平,并在多种疾病中具有早期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

关键词:和肽素,脑卒中,研究进展

脑卒中,又称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一种部分或全面性脑功能短时间内发生缺损的综合征,它是由于脑循环发生急性的障碍所导致,且包括以下几种分类:脑梗死、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疾病发病1年之内的最终死亡的高达25%左右,幸存者中遗留不可恢复的神经功能缺损的比例可达30%左右。

1.卒中后神经内分泌反应病理变化机制

急性脑卒中发病早期,可诱发机体强烈的应激性反应,机体处于HPA轴激活的应激状态。这种内分泌功能异常可最先被检测到。机体发生急性脑卒中后,HPA轴在短时间内功能得到激活,下丘脑水平可快速敏捷的作出反应,尤其是可以迅速地增加一些激素释放入血的量,其中包括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hormone,CRH),并可进一步使阿黑皮素原的功能得到激活。这些激素可以促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hormone,ACTH)由垂体合成并释放至外周血[2],最终,在这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的作用下,使得促进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已有多种文献报道,AVP可作为多种心肺血管疾病的具有标志性的预警分子,如:心力衰竭、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患者发病急性期的血液内AVP水平显著升高。

AVP不仅可以调节细胞膜内外的渗透压的平衡,维持循环系统内血流动力学保持稳定,甚至可以调节脑细胞生物学功能,它由下丘脑产生,共含9个氨基酸,在机体受到应激(如:低血压、酸中毒、低氯、高渗等)后生成迅速增加,并由垂体释放入血。它通过作用于V1a、V1b、V2三种分布在不同部位的受体,发挥以下生理功能:使微小动脉收缩,提高血管阻力和血压;介导内分泌调节作用;导致细胞膜形成水通道,最终可以使管腔膜更加利于水的通过,进一步达到影响尿量的目的。在机体受到内界或外界的刺激后,尤其可破坏体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改变体内渗透压,AVP在短时间内就在血液中的浓度就会增加[3]。

2.和肽素(Copeptin,CP)与AVP

CP于上世纪70年代由学者Hilwerda发现,与AVP同源,是由神经垂体分泌的一种糖基化肽,它的内部含有一个含有亮氨酸核心片段位于精氨酸加压素原前体物质羧基末端,共含有39个氨基酸,与AVP等摩尔量释放入外周血。它由神经垂体分泌,分子质量为5ku,与AVP具有共同前体,这个前体是血管加压素原(pro-AVP)。

作为拥有共同前体的物质,CP由于其生理特点相较于AVP,具有多种优势:1检测方法较快捷:AVP的分子量相对而言较小,需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过程复杂,需耗时12-24小时,而CP可直接采用夹心免疫测定法,最短只需时20分钟即可完成。2具较高稳定性:AVP由脉冲形式入外周血,且与血小板具密不可分的关系,检测易受血小板影响,半衰期短,使其清除速度较快,这些均使AVP在外周血中不稳定性增加,即使贮存在-20℃的条件下易不能明显改善。而和肽素在处理好的血浆(加乙二胺四乙酸、肝素、枸橼酸)中,置于室温中稳定性可达168小时以上,保存在4℃下其稳定性可长达2周,并且检测重复性好。

CP在体内的浓度与AVP相比具等摩尔量释放的特点,且能完善后者在检测方面的缺陷。有在危重患者及健康个体中分别开展的研究表明,体内和肽素的浓度与AVP的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因此,CP由于它自身的优势,可以考虑为替代检测AVP的理想选择。理想的生物标志物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疾病病因信息,帮助早期发现疾病并进行风险分级,同时指导医师选择正确治疗方案,进一步监测疾病进展和评定治疗效果。已有报道指出,CP与包括心力衰竭与心肌梗塞、尿崩症与水紊乱状态、败血症、急性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呼吸衰竭在内的多种疾病存在密切相关性,且为多种疾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因而成为目前极具研究价值的诊断和预测指标之一

4.和肽素与脑出血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作为一种急症,对神经系统功能的破坏性极大,一旦发生后,较缺血性脑卒中更为致命。临床发现一些动态因素如水肿形成扩大、持续血压升高等,可加重早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与预后不良有关。脑出血这种急症在临床上非常地常见,且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迅猛、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随着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学者发现越来越多的生物学标志物可应用于脑出血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价,并逐渐青睐于这些生物学标志物作用的进一步研究。

5.和肽素与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的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80%),且大多数患者会死亡[3],约超过10%的患者在到达医院接受治疗前死亡,20%死于到达医院接受治疗后,入院的患者中2/3的患者可存活,但其中有一半会留有不可恢复的神经功能缺损。蛛网膜下腔出血总体预后较差,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及时对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评价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6.和肽素与其他疾病

和肽素作为反映机体应激水平的生物学指标[4],与多种可致急性应激反应的疾病存在密切相关性。LAMP研究在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中开展研究,测定他们的和肽素水平,并进行约1年的随访后发现,相比于预后良好的患者体内的和肽素水平,死亡或继发心力衰竭的患者的和肽素水平显著升高,且与以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BNP)危险分层存在密切相关性。

7.结语

和肽素作为一种新兴生物学标志物,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并探索。它检测方便快捷的特点有助于其尽早应用于临床。另外,由于和肽素在不同种族血清表达谱变异大,对于已经验证的血清和肽素需要按不同种族进行分类。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系统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的过程,不能单纯依赖于某一种单一生物学标志物预测其发展,应根据多种参数判断其病理生理机制,可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随着国内外大量不断深入的临床试验研究的开展,可以更全面了解和肽素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价值,医务人员可将和肽素联合其他传统生物学标志物,更加准确地预测脑血管疾病预后,甚至评价卒中危险分层。

参考文献

[1]RosamondW,FlegalK,FurieK,etal.Heartdiseaseandstrokestatistics-2008update:arepor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StatisticsCommitteeandStrokeStatisticsSubcommittee[J].Circulation,2008,117(4):e25-e146.

[2]JohanssonA,OlssonT,CarlbergB,etal.Hypercortisolismafterstroke-partlycytokine-mediated[J].NeurolSci,1997,147:43-47.

[3]KatanM,Christ-CrainM.Thestresshormonecopeptin:anewprognosticbiomarkerinacuteillness[J].SwissMedWkly,2010,140(10):131-133

[4]ZahraM,SamdaniA,PiggottK,etal.Acutechangesinsystemichemodynamicsandserumvasopressinaftercompletecervicalspinalcordinjuryinpiglets[J].JNeurocritCare.2010,13(1):132-140

作者简介:

王永红,女,1986年5月,学士,滨州医学院在职研究生,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