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芦丹

芦丹/沈阳城市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导致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本文以外贸工作流程为基础,分析了外贸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对应的工作能力,以此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社会对外贸人才的需要急速增长,于是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有700多所高校开设了国贸专业。随着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批国贸专业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导致该专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2008年全球爆发了金融危机,在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负面影响的同时,也使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急速下降。但另一方面,根据《中国人才蓝皮书(2011)》预测,2011年我国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达到80万人,而我国每年高校贸易类专业毕业生总数为约15万人左右,即使这些毕业生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

综上所述,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求职难,另一方面外贸又缺乏人才。其根本原因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因此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国际贸易人才已成为高校国贸专业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院国贸专业现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国贸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计过于宏观且缺乏针对性。经过对国内多所高校调研发现,国贸专业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共有的特点,那就是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学生开课过于广泛,其内容涉猎贸易、金融、会计、法律、经济、英语、数学、管理等,但学生所学内容并不深,掌握的技能也不精,这就造成学生毕业后无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导致企业一方面急需外贸人才,但又找不到合适的能独挡一面的外贸技能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实践相脱节。这主要表现在国贸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忽略了实践操作性。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毕业的普遍评价为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来之能干”的要求。

(三)校外实训基地薄弱。由于多数外贸企业为了避免商业机密的泄露,往往拒绝学生实习或参与真正的业务操作,致使国贸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一直举步维艰,而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复杂的实际工作自然显得措手不及。

二、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对国际贸易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准确定位

(一)基于对外贸业务的综合分析,确认外贸流程主要包括:业务准备阶段、合同磋商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根据外贸业务流程分析,确定国贸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如外销员、营销策划、跟单员、报检员、货运代理、报关员、单证员等。

(二)基于对外贸主要工作岗位分析,确定外贸主要工作任务,如营销策划、合同磋商与订立、采购、货源管理、租船订舱、商品报验、保险、报关、单证缮制、退税核销等,。

(三)基于对主要工作任务分析,确认胜任外贸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如国内外市场调研分析能力、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交易磋商能力、合同签订能力、信用证审核能力、跟单能力、国际货运与保险能力。报检报关能力、商务争端纠纷解决能力等。

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形成对外贸工作流程、岗位及能力的整体认识,从而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如表1所示:

际贸易工作岗位、主要任务、工作能力及职业证书对应表

三、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构建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以理论必需够用为原则,对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融多元化、知识化、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一体,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精简内容,避免重复,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理论性过强且与实践联系不大的的章节可以删除,对于重复的课程可以新编教材进行合并,这样更容易使学生了解外贸业务全过程。

(二)以从业资格证书为导向,构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突出职业特色。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培养方案中,应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而将从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标准全部纳入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考试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考核。从而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顺利的通过了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具备了毕业即可上岗的能力。

(三)加强外语学习,提升专业特色。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外语是尤为重要的。然而众所周知,三本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因此为了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我们必须采取一些特殊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使其能达到岗位所要求的水平。在教学计划中,应增加英语课所占课时,同时,延长英语学习期限,从大一到大四要保持不间断学习,并加大双语教学的课程,从多方面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运用的综合能力,以满足外贸企业对专业人才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

四、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我院国际贸易专业教师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按照国际贸易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系统化的设计,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了“走岗认知、贴岗实训、顶岗实习”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走岗认知阶段,是指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片,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内参观,熟悉企业工作环境,增强对外贸业务流程的感性认识。

所谓顶岗实习阶段,是指以校内模拟公司和校外实践基地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外贸技能的培养,完成专业实践课中的工作学习。学生在企业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并协同完成实际工作任务,逐步熟悉操作方法,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应用性很强的经济类专业,从适应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科学课程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2]戴小红,唐万军.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大学时

代,2006,(1)

[3]吴时舫.培养外经贸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

研究与评估),2006(6)

[4]王秀平.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5]张建洲,张玉柱.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