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文学家成功创作儿童文学的关键——阅读张炜《寻找鱼王》有感而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1-11
/ 2

成人文学家成功创作儿童文学的关键——阅读张炜《寻找鱼王》有感而发

叶陶容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

摘要

本论文只要通过阅读张炜的儿童文学作品《寻找鱼王》,从而得出成人文学作家进行儿童文学创作,必须遵循儿童本位的写作视角,而且要体现出儿童文学的真善美,让儿童文学回归到本真,本善,本美。

关键词:儿童本位写作视角;寻找鱼王;儿童的真善美

不论是成人文学作家,还是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都必须遵守儿童本位的创作视角。

儿童文学是儿童认识成人世界,自然世界的入门读物,而且人的生长具有阶段性和时代性,一个少年不可能再读婴儿读物;一个新世纪的少年儿童更不可能除了知晓善恶、黑白而忽略中间更复杂的关系,不可能停留在征服世界而忽略与世界和谐共存的思想上。这也警示着儿童文学创作家们需要开拓眼界,为儿童文学创作提供新意。

一个称职的儿童文学写作家肯定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儿童文学。而成人作家的优势条件可能就是可以从儿童本位出发,用成人的创作方式去构思故事框架,丰富人物的形象,拓宽儿童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儿童文学审美思维,这是技术层面上的。

如何向孩子描述一个不失童真,但是又接近真实的世界、接近成人思想的儿童文学作品?这要从儿童的心理,儿童文学的本质出发。

儿童文学的本质是从与成人文学的区别,而不是联系中获得。发掘儿童生命中的内含价值: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生命力、鲜活的感性。儿童有超乎常理的时空观,独特的人生态度以及棱角分明的价值观。总而言之,儿童是真善美的代表。

在《寻找鱼王》中,张炜以自己的方式向现在的孩子讲述人跟人、跟自然、跟自己的关系.文中的“我”是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受周边人的影响,只想到捉鱼、吃鱼、把鱼献给老族长,也不知缘由。父亲如是说,“我”如是做。在父亲的引导下,我开始了寻找鱼王的征程。在与旱手鱼王和水手鱼王的相处过程中,倾听着上一辈的故事,看着上一辈的行动,“我”慢慢地意识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两代鱼王之间的恩怨情仇根本就是自己内心过度的欲望所致、师傅和师母之间没有必要承担上一代人留下的恩怨、追求质朴美好,温馨的家庭生活、捕鱼人和鱼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

生活在21世纪的儿童,早已忘却的稻谷的模样;指着绿色有机物都叫蔬菜;蟋蟀、蚂蚱、螳螂傻傻分不清楚。人与人之间,最频繁的就是指尖上的沟通,甚至到了,不论你是不是坐在我对面,我还是喜欢跟你群聊,因为这样更加方便,沟通更加多样,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生命本来的状态,感受不了人之间的温度。通过自己的作品向现在的儿童展现自然、大地的原生态,人与人面对面沟通交流的人情味,给儿童呈现一个干净、清净、纯洁质朴的自然世界,这也是张炜创作《寻找鱼王》的初衷。《寻找鱼王》里的生命状态和本质就是张炜向读者展示的儿童生命状态和本质。

生命的本真,对于成人来说,应该要回归到儿童本身去找寻,因为儿童身上天生携带着生命本来的面目。我们能做到的是要找回生命的本真,生命的本真不是掠夺,而是保护。本真的状态不是毁灭,而是共存。“鱼王”和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互相攻击,而是相互依存。

从想成为技能满分的“渔人”到守护山水的“鱼人”,“我”在出走的过程中体会爱与体验生命哲思的深沉。“我”出走寻梦,试图通过学习前辈的经验,达成征服鱼类,征服大海,大山的英雄人物。但在旅途中,“我”却渐渐意识到自然和生命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联系,这个梦让“我”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长。这一种对自然的关照,对生命的哲思思考的高水平成长,它让“我”无意识中回归自然就是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把身心交回给自然,洗涤掉世俗的媚俗,获得真正的愉悦的快乐。

善,是自然和谐的体现,人融入社会和自然的和谐。一个儿童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逐渐融入社会、大自然,并且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就是“成长”。在这个成长的过程中,“我”看似脱离了父母的生活,其实不然,父母的关注一直从未离开过“我”,无论我在外面闯荡多久,父母始终扮演着关爱的角色。在我面前母亲扮演贤妻良母,为丈夫、儿子忙前忙后,乐此不疲;父亲始终是顾家,担任起家中顶梁柱的角色。两代鱼王的后代更是潜心教育“我”,从开始“授之于鱼”到“授之以渔”,从师徒关系到超越师徒关系,成为父母的关系。

美,在《寻找鱼王》中体现在优美深沉的中国传统文化上,师承思想和道庄的自然观念早已超脱了伦理道德的层次,上升到了代表中国美学的层次上。师承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可以超越血缘关系的,自古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关系也从专门强调伦理阶级关系转变为他人对一种学术的肯定和尊重。师承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一种对艺术追求的匠心精神。

《寻找鱼王》,张炜意向现在的“无知”的儿童传达一个原生态的大地的故事,摆脱鱼不能生活在旱地的固执观念;让孩子感受与自然接触的气息;以及如何窥探和了解长辈之间的人情世故,体味人情味的社会。当然这篇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童文学的审美开拓了视野,从道德审美转为真、对美的审美。

参考文献

[1]朱自强:《朱自强学术文集1“三十”自述•儿童文学的本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11第三、四章184-238页

[2]张炜:《寻找鱼王》,明天出版社,2016年版

[3]张炜:《寻找鱼王•答编辑问》,明天出版社,2016.10,218-220页

[4]朱自强:《朱自强学术文集1“三十”自述•儿童文学的本质》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5.11,389页

[5]王泉根:《中国儿童文学概论》,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5.03,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