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给药方法治疗肾绞痛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两种给药方法治疗肾绞痛的疗效观察

曾贵成

曾贵成(绵阳市安县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绵阳622651)

【中图分类号】R6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4-0148-02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给药方法对肾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输尿管结石梗阻致肾绞痛患者180例,治疗组90例采用阿托品与哌替啶静脉滴注,对照组90例采用阿托品与哌替啶肌注治疗。结果所有病人疼痛明显缓解出院。2组病例均未产生毒品依赖性。两组治疗效果显效率对比P<0.05。结论阿托品与哌替啶静脉滴注治疗结石引起的肾绞痛优于肌注,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肾绞痛阿托品哌替啶

肾绞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多是突然发作的,经过15-30分钟疼痛逐渐加强的过程后,表现为无法忍受的持续性疼痛,并且往往伴随有恶心和呕吐[1]。肾绞痛是一组症状而非疾病本身,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找不到病因。多数是由于结石、血块、脱落组织的梗阻、肾扭转、肾动脉梗塞或肾静脉血栓形成等,其中输尿管结石梗阻致肾绞痛比例越来越大[2]。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我们用药物治疗肾绞痛18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院从2008年11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泌尿系结石引起的肾绞痛病例180例,其中,输尿管结石173例,阴性结石7例,共分为2组,每组90例,年龄18-70岁。

分类组别对照组治疗组

例数9090

阳性结石8687

阴性结石43

使用药物阿托平+哌替啶肌注一次阿托平+哌替啶静脉滴注一次

1.2治疗方法本文所有患者都采用药物治疗,治疗组:阿托平0.5mg-1mg+杜冷75mg-100mg静脉滴注,;对照组:0.5mg-1mg+哌替啶75mg-100mg肌注,用药剂量:阿托品10-15ug/kg(或0.5-1mg,最大剂量不超过1mg),哌替啶1.0-1.5mg(或75mg-100mg最大剂量不超过100mg)。两组治疗均为:使用药物治疗一次,疼痛缓解一周后输尿管结石大于1.0cm者行ESWL治疗[3],阴性结石者嘱咐患者多运动多饮水。门诊随访1-12个月,平均3个月。

1.3统计方法

本文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P<0.05代表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结果

1.1疗效判定标准

1.1.1显效:用药30分钟内疼痛消失;

1.1.2有效:用药30分钟内疼痛明显缓解;

1.1.3无效:用药30分钟内疼痛无明显缓解。

1.2治疗结果

2组病例均未产生毒品依赖性,无一例无效。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2。X2=17.96,P<0.05,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

表2: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组别显效有效合计显效率﹪

治疗组8559094.44

对照组62289068.88

合计1473318081.66

3讨论

肾绞痛一般发病急,昼夜无常,多无定律,常在无意间突然发作,虽然资料报道有些病人发病可能与活动、天气、时间段等因素有关,但大多数临床发病可无明显诱因。肾绞痛典型发作主要表现为患侧剧烈的腰腹痛,有时会向会阴部、大腿内侧放射痛。可有恶心、呕吐、腹胀、小便不适,病人因疼痛常被动卷曲位,不敢活动,发作剧烈时常面色苍白,恐惧不安,呼吸急促,大汗淋漓,重者甚至发生虚脱、休克。疼痛一般持续数十分钟、数小时不等,可自行缓解。疼痛有时会多次发作,间歇期如常人,可无任何症状。病程大多1-3天,极少数有反复发作长达十余天者。肾绞痛诊断并不困难,仅靠临床表现和体征即可做出,尿常规,腹部平片、B超可辅助诊断,特别是对结石诊断有意义,B超能初步筛选大多数常见病因,检查简单,时间短,病人易接受、临床有一定诊断价值,病因检查必要时还可借助尿路造影、CT、核磁共振、病理、细菌学检查等确诊。绝大多数病人就诊时疼痛非常剧烈,医生不首先处理疼痛,而是让病人长时间忍着疼痛去做各种检查,这会延误对病人的治疗,甚至会产生医疗纠纷,所以,尽快缓解患者疼痛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肾绞痛发病主要是因肾盂、输尿管急性梗阻,而绝大多数梗阻是由上尿路结石引起,少数为感染栓、乳糜尿、凝血块、肿瘤坏死组织脱落、肾下垂输尿管扭曲,盆腔会阴部炎症反射肾盂、输尿管痉挛及医源性等造成,肾盂、输尿管一旦梗阻,尿液排泄很快发生障碍,尿滞留,扩张及刺激管壁上平滑肌兴奋性增加,不断加强蠕动,力求克服阻力排除梗阻,然而蠕动的增强加大了管腔的压力,其压力增高到一定程度,进一步刺激平滑肌的超常强烈蠕动,以致发生持续痉挛状态,使肾内压骤高,扩张和挤压肾包膜,引发临床肾绞痛。肾绞痛发生时,肾内前列腺素的释放和合成增加,使肾血流量增加,并通过拮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使尿生成增加,从而更加重尿路梗阻[4]。

急性肾绞痛是由于上尿路结石引起的反应性肌肉痉挛收缩所致,主要为结石在肾盂、输尿管内急促移动或突发嵌顿,导致上尿路急性梗阻,由于管腔内壁张力增加,这些部位的疼痛感受器受到牵拉后引起剧烈疼痛;同时输尿管或肾盏壁水肿和平滑肌缺血使炎症递质增加,激活了更多的疼痛感受器,进一步加重了疼痛感。

结石并发急性肾绞痛的处理基于两个主要概念为镇痛和除石。对于肾绞痛的处理,长期以来都是采用哌替啶作为标准镇痛疗法。欧洲泌尿学会认为,使用强阿片类药物时,应合用阿托平。常用药物是哌替啶,剂量和用法是1mg/kg体重。在药物应用上,有黄体酮,山莨菪碱,维生素K1,阿托品,哌替啶等;但阿托品和哌替啶的临床使用越来越多,镇痛机制是减少肾脏内前列腺素等疼痛递质的生物合成;减轻局部水肿和炎症,并抑制因输尿管平滑肌兴奋引起的蠕动增加,降低输尿管内压。它还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潜在地干扰肾脏的对梗阻产生的自身调节,前列腺素E1和E2能够调节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肾素释放、尿液浓缩和钠钾的分泌[5]。此外,一些吸毒者有时会伪装肾绞痛症状来骗用麻醉性镇痛药物。

肾绞痛治疗主要是迅速解痉止痛,缓解临床症状,目前药物治疗方法很多,各单一方法均有一定疗效,但近年来多采用联合用药,疗效更加明显[6][7]。哌替啶联合阿托品肌注治疗肾绞痛临床上比较常用,但哌替啶联合阿托品静脉滴注治疗肾绞痛,国内外文献报道很少。

本文结果显示所有病人都痊愈出院,阿托平+哌替啶静脉滴注显效更快,病人疼痛缓解迅速,2组病例均未产生毒品依赖性。两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阿托品与哌替啶静脉滴注治疗结石引起的肾绞痛优于肌注。

总之,哌替啶与阿托品处联合应用静脉滴注,治疗结石引起的肾绞痛,疼痛缓解迅速,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茂樟.临床肾脏生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206-207.

[2]何斌.前列环素与急性肾功能衰竭[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2008,8(2):68-72.

[3]徐建.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致肾绞痛176例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7):918.

[4]伊岱旭,陈胜生,许文,等吲哚拉新治疗肾绞痛46例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6:2:56.

[5]于布为,赵欣.疼痛机制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5):41-49.

[6]祁俊,俞学芳.双氯芬酸栓配伍硝苯地平治疗肾绞痛68例临床观察中国乡村医生杂志,2002:2:21.

[7]戎压雄,王旭刚,吴斌.硝苯地平配伍地西泮治疗顽固性肾绞痛,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1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