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炎的X线诊断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新生儿肺炎的X线诊断体会

吴海声

吴海声(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西赣州3410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1-0172-02

【摘要】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常见疾病,通过肺部症状与X线胸片表现之间关系的分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肺部感染X线胸片

新生儿肺炎在新生儿疾病中发病率较高,按肺炎发生时间可分宫内肺炎和出生后肺炎[1]。它是新生儿常见疾病,也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重要病因,据统计围产期新生儿肺炎病死率约5-20%[2]。本文通过分析40例新生儿肺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表现,探讨二者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增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收集了2007年8月至2009年2月一年半时间内在我院摄片并经临床确诊的新生儿肺炎40例。年龄50分钟—29天,男15例,女25例。男女比例3∶5。

1.2方法本组均采用PhilipsDR(荷兰)机和AGFACR(德国)机进行摄片。无论用DR机或CR机均可获得清晰图像,摄片质量好,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副主任医师共同阅片得出结论。

2结果

2.1临床表现本组40例病例中体温正常者30例;体温37-38℃者5例;38℃以上者2例。咳嗽14例,其中有7例肺部未闻及干湿性罗音。本组40例中,大部分有呼吸表浅、气促、口唇发绀、拒乳、呛奶,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反应低下等表现。

2.2X线胸片表现

2.2.1两肺纹理增多与肺门影模糊这两种征象是新生儿肺炎最常见且重要的征象,几乎所有的支气管肺炎都可见此证。

2.2.2透光度改变多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透光度减低,此时应与肺透明膜病相鉴别。

2.2.3病灶影①大病灶表现为斑片状的阴影,多为单发,少数多发;②小病灶表现为双肺多发的点状和小片状阴影,沿肺纹理散在分布。

2.2.4大叶或节短性病灶表现为全叶或节段性肺实质浸润阴影,可同时伴有小病灶存在。

2.2.5支气管充气征此征象在肺叶内带及心影后较明显。

2.2.6局限性气胸表现为双侧或单侧肋膈角出现新月形无肺纹理的透亮影,并可见肺组织压迫带影;偶尔此证可见于肺尖。

2.2.7局限性肺气肿X线表现为局限性的透亮度增高区。在新生儿肺炎的早期,摄片仅见下肺野纹理增多或双侧肋膈角处局限性肺气肿。

2.2.8间质条纹状阴影表现为弥漫性或局限性纤细的不规则条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清楚,部分交织成网格状。

2.2.9肺间质积气征表现为不规则透亮的线条影、囊泡状影,自肺门向外放射状分布;也可表现为局限性透亮影。

2.2.10上纵膈心缘、横膈模糊征表现为上纵膈心缘和横膈全部或部分轮廓模糊不清,这是与之相邻的肺实质病变的反映。

3讨论

支气管肺炎大多由细菌所引起,以肺组织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支气管肺炎是由支气管炎发展蔓延至肺泡,再经肺泡壁向周围组织蔓延,X线胸片上则表现为点片状影,部分融合成片,可波及多个肺小叶;由于细支气管炎性充血水肿及渗出,极易导致细支气管不同程度的阻塞,可出现小叶性肺气肿或肺不张,也可阻塞段支气管造成段性不张。在X线胸片上表现为边缘模糊的片状病灶影及局限性肺气肿。

吸入性肺炎。正常胎儿在宫内虽有节奏的呼吸运动,但很微弱,肺泡并不扩张。羊水或胎粪吸入性肺炎是由于胎儿过于成熟,导致胎盘功能减退,胎儿供血不足,以及产程延长、胎盘早剥、脐带绕颈等原因导致胎儿重度缺氧,刺激迷走神经兴奋使肠蠕动增强,造成宫内胎儿胎粪排出污染羊水;同时由于缺氧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及不规则,最终导致羊水和胎粪吸入,引起吸入性肺炎。由于胎粪或羊水阻塞支气管或细支气管,发生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形成肺不张或肺气肿,肺气肿导致肺泡过度膨胀可发生肺泡破裂引起间质性气肿、纵膈气肿或气胸。X线表现为肺纹理诊断对称性诊断、增粗,边缘模糊,肺门阴影增浓,同时并可见局限性肺气肿、肺间质性气肿、气胸。

胸部X线摄片是提高新生儿肺炎诊断率的有效办法。另外X线胸片又具有操作简单、辐射剂量低、图像清晰、价格低廉的优点,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尤为适用。

获得清晰、满意及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是放射科提高本病诊断率的基础和首要条件。所以,在摄片过程中要选择新生儿平静安睡、呼吸平稳时摄片;若是在清醒及哭闹不合作状态下,则要交代病人家属协作配合固定好患儿,并在患儿吸气末略停顿的一瞬间曝光,获取优质的图像,从而保证影像诊断信息质量,满足诊断要求。在诊断新生儿大病灶肺炎时,应注意与肺出血鉴别;若新生儿在24-48小时之内摄片并且明显呼吸窘迫或困难,要注意与新生儿湿肺病鉴别;新生儿肺炎伴有明显支气管充气征时,应警惕是否合并新生儿透明膜病的诊断。若胸片检查不理想或仅见双肺纹理增多、肺门阴影增浓时,应注意应用其他影像学(如CT)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郭迪,宋名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0:66-67.

[2]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1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