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的中医病机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1

川崎病的中医病机浅析

王东英

(威海市妇幼保健院;山东威海264200)

辩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灵魂,有是证用是方,方证对应,疗效显著。儿童川崎病也不例外。四诊合参,辩证论治。温毒发疹,气营两燔,为其主要病机,从其论治,每获佳效。

川崎病于1967年由日本首次报告,是婴幼儿一种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病因未明,又名急性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主要特征为持续发热5天以上,呈高热,皮肤出现多形性红斑皮疹,双眼结膜充血,口唇充血,干裂,杨梅舌,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红肿,颈部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急性期充血,硬肿,脱皮,肛周红,部分严重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扩张或冠脉瘤等症状,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严重者可致死亡。

我在总结多方临床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本病虽然复杂,但仍有规律可寻,应用八刚辩证,该病属阳属里属热,其病机可概括为湿毒发疹,气营两燔,灼伤津液,脏腑受损。其病机特点浅析如下:

一: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小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是小儿的生理特点。人体的健康与元气充盛密切相关。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小儿脾胃功能未臻完善,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肌肤未成,气血未充,不足抵抗外邪。故容易为六淫外感乳食所伤,小儿为稚阳之体,又体禀少阳,常有内热,化热迅速,极易形成湿热之气,构成气营两燔之症。

二:发病初期,尤其不完全型川崎病,约占20%左右。现代医学认为,临床表现不典型,无特异性,实验室诊断指标不明确,常常易误诊为普通感冒、药物过敏、猩红热、腺病毒感染等。然研究其临床表现,川崎病患儿多为内热体质,感受六淫之邪后,初期虽可有外感表症,但为时短暂,甚者如过眼烟云,瞬间即逝,化热内传,呈现气营两燔之象,表现出一派热象体征,从而极易误诊为其他上述热性疾病。

三:体禀少阳,传变迅速。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处于不断发展更迭替换中,属少阳之气,阳气稚嫩,生长迅速。阳生阴长,不断壮大,小儿阳气偏旺,仍具有阳气稚弱的双重性,有“小儿纯阳,无烦益火”之说。体禀少阳,易于化热,正如《河间六书》所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幼科要略》亦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因而发病易于化热化火,传变迅速。

四:过度喂养,积滞内生,伏热内存,迅速入里化热。小儿脾常不足,易为饮食所伤。医家万密齐在《育婴家秘》中指出,“幼科方中脾病多,只因乳食致沉疴。失饥失饱皆成疾,寒热交侵气不和”。小儿时期发育迅速,脾胃负担过重,乳食本已不知自节。现今生活富有,家长过度溺爱,饮食不予调控,甚到过度喂养,使脾胃的纳和运,燥和湿,升和降,阴和阳的功能受损,积滞内生,郁热內炽,伏邪内存,为患儿营造一个内热环境,易于外邪入侵,入里化热,正如医家何廉臣所说“伏气温病皆是伏火”,故而川崎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之症。

五:温热之邪,内迫营血,脉络受损,五脏受累。由川崎病临床表现可见,一派热症阳症表现,温热邪气,内燔营血,外发肌肤,则现斑疹。上熏口腔咽喉而现口腔黏膜、扁桃体红肿疼痛。热灼伤精,而现舌红少苔杨梅舌体症。邪热内炽、燔灼营血见肛周红肿。热则食气,热则伤津,炼液成痰,血脉不畅,淤血内生,脉络受伤,痰凝血瘀,热迫血行,末梢血液循环障碍而见肢端红肿,硬肿疼痛,冠状动脉扩张甚至动脉瘤形成,心脏受累之象。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心病可累及他脏,他脏之病亦可累及于心。《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篇第十三条说“心胸不安等皆淤热疫毒之邪干扰于心所致,热入血室则暮见澹语”,“妇人转胞,烦热不得卧等皆非心脏本病,而由他脏病变所致也”。心主血脉,热入血室,脉络受损,冠脉扩张,亦不足为奇矣。正如温病医家叶天士治春温案指出“燔燎之势,直从里发,始见必壮热烦冤,口干舌燥之候矣。故主治以存津液为第一,黄芩汤坚阴祛邪,即此义也”。

总之,纵观川崎病之临床表现,研读前人之经典,感悟“温毒发疹,气营两燔”,为其主要病机,“清热解毒,凉血透疹,滋阴清热”为其治疗大法,四诊合参,辩证论治,随症加减,每获佳效,方以白虎汤,白虎地黄汤,犀角地黄汤加减为法,适当佐以调理脾胃,扶正固本,活血化瘀,消积导滞之法,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皆施,温毒发疹,气营两燔即可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