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观察

东春妮

(渭南市华州区中医医院陕西渭南714100)

【摘要】目的:探讨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皮肤科12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3例,对照组单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白芍总苷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皮损面积及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及PA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在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关键词】白芍总苷;复方甘草酸苷;寻常型银屑病;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37-02

寻常型银屑病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炎性红色丘疹、瘙痒、红斑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针对寻常性银屑病临床上常采用药物进行治疗。本研究以我院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皮肤科12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7年9月我院皮肤科12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标准[2],且排除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近1个月内接受过系统治疗者及药物过敏者,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其中男68例,女58例,年龄23~70岁,平均(42.63±3.22)岁;病程3个月~6年,平均(2.31±0.36)年。根据入院单双号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63例和研究组63例,两组基线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30077)治疗,75mg/次,3次/d,连续治疗2个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白芍总苷胶囊(宁波立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5058),0.6g/次,2次/d,连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PASI评分。

1.3疗效评价标准[3]

根据《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银屑病皮损面积及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显效:治疗后PASI评分降低大于90%;有效:治疗后PASI评分降低30%-90%;无效:PASI评分降低29%以下;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建立Excel数据库,采用SPSS19.0,采用均数±标准差(x-±s)、百分数(%)分别表示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行t检验及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显著。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PASI评分比较

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PASI评分分别为(3.58±1.96)分、(5.42±2.73)分,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3.讨论

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多学者认为其病因遗传因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有关。甘草酸苷可有效抑制机体应激反应,抗过敏作用显著,且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有效改善皮肤瘙痒等过敏症状,但单独应用治疗周期较长,疗效不佳[3]。白芍总苷为临床上常用的抗炎免疫调节药,抗炎及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显著,有研究表明,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可协同性的提高患者免疫力,改善银屑病的临床症状[4]。在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及PAS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综上所述,白芍总苷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在寻常型银屑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丽,柴丽,孙亚琴.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结合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1):89-90.

[2]谢欣,田凤,宋潇,张琳.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OL].系统医学,2016,1(07):89-91.

[3]谢欣,田凤,宋潇,张琳.白芍总苷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系统医学,2016,1(07):89-91.

[4]孙晓峰.复方甘草酸苷、白芍总苷联合NB-UVB照射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0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