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体会

肖琼唐倩夏翠云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0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广泛推行应用。

【关键词】脑血栓;肢体功能障碍;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4-0176-02

本研究为了进一步探讨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选取了我院于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接收并治疗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比了常规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将对比结果进行如下总结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栓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证实,均并发肢体功能障碍,brunnstron法分级为Ⅰ~Ⅳ级[1-2]。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52~74岁,平均(59.5±7.2)岁;病程7~21d,平均(13.8±6.2)d。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52~75岁,平均(59.2±7.1)岁;病程7~21d,平均(13.5±6.0)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包括①病情观察:仔细监察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保证患者呼吸道流畅,发现异常应立刻处理,以免出现病情恶化;②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心理辅导,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③用药护理:指导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嘱咐患者每日按时服药,同时向患者讲解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④饮食护理:通过鼻饲来维持营养,每日鼻饲前将胃管内的液体吸出,用温水冲管后实施鼻饲,鼻饲完成后用温水将胃管内的食物冲洗干净;⑤并发症护理:协助患者进行咳嗽咳痰,避免呼吸道存留痰液,病情严重者给予机械通气治疗,严重便秘者给予泻药治疗或实施灌肠治疗,同时帮助患者翻身,给予按摩,保持病房空气流通,防止褥疮。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包括(1)自理能力缺陷训练:采用活动分析法,将某一活动细分成若干细小动作,并制定训练步骤和原则,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步骤一般依次为床上运动→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训练时间与力度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禁止疲劳训练。(2)功能活动训练:每日早晨督促患者在室内走动,陪伴患者练习上下楼梯的活动,在患者睡觉前后训练其体位转换的能力,以预防痉挛、褥疮等并发症。对患肢进行按摩,以促进微循环,缓解肌痉挛。(3)肢体运动训练:待患者病情缓和且肢体可以活动后,对其进行早期的肢体运动指导训练。例如,在床上进行手指活动功能训练、肢体伸直与抬升训练、下肢弯曲训练等。视患者的病情及身体承受能力调整训练强度,并逐渐增加训练时长。患者可以下床活动后便可适当增加训练难度,以慢走、上下楼梯、负重等项目为主。(4)基本生活技能训练:从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项目开始训练,比如最基本的梳头、洗漱、穿衣、吃饭等。为患者制定好详细的训练计划与训练目标,亲身示范正确的动作,以让患者快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进而实现自理目标。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记分法进行评定,评分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3]。肢体运动功能:根据FMA运动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好[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脑血栓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发病人群多为中老年人,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经验总结得出,脑血栓具备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5]。一旦诱发脑血栓,患者极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对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规范化的康复护理干预,以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改善预后。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常规护理干预与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由此提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对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广泛推行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姗姗.行为护理在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5,0(09):169-169.

[2]李萍.康复护理对脑血栓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医药卫生(文摘版),2016,01(05):148-148.

[3]贾艾丽.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J].母婴世界,2015(12):473-474.

[4]王翠萍,邵力仁.脑血栓后并发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社区干预与护理[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5):460-461.

[5]徐家喜,顾伟萍,王忠玲.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