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例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20例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的护理

魏丽玲

魏丽玲

(福建省泉州儿童医院小儿外科362000)

【摘要】总结和分析20例新生儿消道穿孔的临床资料、围手术期护理。术前护理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保暖。术后护理护理重点:生命体征监测、保暖、胃肠减压、静脉营养、引流管护理等。20例新生儿中围手术期自动出院1例,余19例新生儿术后恢复顺利,康复出院,近期随访生长发育良好。

【关键词】消化道穿孔;新生儿;围手术期护理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发病急,进展快,易延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病死率达到57-68%。但是如果及时发现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症状,并迅速做出诊断和治疗,及时手术,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新生儿的治愈率及成活率就会大大提高。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我科共收治新生儿消化道穿孔20例,其中19例采用手术治疗及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术后恢复顺利、均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20例,男13例、女7例,出生5小时至18天,平均4.5天。低出生体重儿2例,早产儿3例,合并硬肿症1例,新生儿肺炎2例。穿孔原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9例,肠闭锁2例,胃穿孔1例,胎粪性腹膜炎3例,先天性巨结肠结肠炎致结肠穿孔3例,单纯性结肠穿孔2例。

1.2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嗜睡或躁动、拒奶、哭闹、进行性腹胀、呕吐、发热及呼吸困难等,表现为多种症状并存。典型症状为腹胀、呕吐胆汁样胃内容物、发热、呼吸困难。入院均行腹部立位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10例,完全性肠梗阻3例,4例行腹部彩超提示腹腔内渗液,13例行腹腔穿刺,7例抽出粪样液体或抽出气体。

1.3治疗及结果:手术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时间距穿孔时间越短,效果越好,并发症越少。本组1例患儿因发病至就诊时间超过48小时,入院时患儿已处于休克期,经扩容、纠酸、改善微循环、应用抗生素等抗休克治疗,病情仍危重,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其余19名患儿均采取手术治疗。胃修补术1例,行肠切除肠吻合术11例,单纯肠修补2例,结肠造瘘术5例。术后痊愈19例,平均住院14d。并发切口感染裂开1例,并发肠瘘1例,2例并发症患儿经处理后康复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一旦确诊,立即禁食,按医嘱予胃肠减压以减轻腹胀,观察胃肠减压的颜色、量及性质。迅速建立静脉通路,积极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及酸中毒,补充血容量,选用有效抗菌素控制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以改善呼吸困难。注意保暖,置暖箱(30-32℃),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积极做好常规术前准备,本组患儿均于确诊后2~3h内施行急诊手术。

2.2术后护理

2.2.1生命体征监测

本组19例患儿术后9例带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余患儿麻醉清醒前,予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肩部垫高使颈部处于轻度仰伸位。密切观察患儿神志、面色、心率、呼吸的频率、节律、口唇及皮肤颜色。持续心电血氧监测24-48小时,并做好护理记录。备气管切开盘、吸引器等急救物品及药品于床旁。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2.2引流管的护理

保持胃管通畅,防止胃管扭曲、打折、受压,做好标记并妥善固定。观察胃肠减压抽出物的颜色、性状和量的变化,注意有无呕吐及腹胀。鼻翼两侧皮脂腺分泌旺盛,加上术后吸收热,汗腺分泌增多,胶布粘性差等,鼻翼旁的胶布容易松脱,易造成胃管脱落。我科采用3M敷贴对胃管进行固定,未发生1例胃管脱落。

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固定良好,患儿置低斜坡卧位,以利于引流液的排出。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及性质,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3造瘘口的护理

观察造瘘肠管的血运是否良好,黏膜有无回缩,保持造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造瘘口旁边即为切口,腹部切口予超薄美皮康湿性敷料覆盖,造瘘口周围皮肤涂以3M保护膜,造瘘粉及防漏膏,外接康乐保造瘘袋,方便观察造瘘肠管情况及患儿排便情况。

2.2.4预防肺部感染

全麻清醒后,置患儿于斜坡卧位,如出现呕吐,应立即清除口腔中呕吐物,防止发生误吸。经常更换患儿体位,轻拍患儿背部,协助患儿排痰。必要时予泵雾化药物吸入,稀释痰液,床旁备有吸引器。

2.2.5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伤口裂开。新生儿胃肠道穿孔病情重,营养状况差,伤口愈合较正常儿困难,易发生伤口裂开。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术后使用腹带,以减轻腹胀及患儿哭闹时对腹部切口的张力。本组有1例患儿于术后第8天出现发热、哭闹,检查发现切口处敷料有大量黄色渗液,切口裂开,急诊入手术室行切口清创减张缝合术,术后给予抗感染及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患儿痊愈出院。

(2)吻合口瘘。本组有1例患儿术后第6天拔除胃管后予少量温开水喂养,出现反复呃逆,次日出现高热、脉快、腹胀等表现,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吻合口瘘,立即予禁食、胃肠减压、抗感染及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行肠造瘘术后痊愈出院。

2.3健康宣教

禁食期间,指导患儿母亲按时挤奶,保持泌乳,待患儿肠功能恢复后予母乳喂养。早产儿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吸吮能力弱,吞咽反射差,要耐心喂养,少量多餐,喂后宜右侧卧位或抱起轻拍背部驱气,防止呕吐。

3讨论

新生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肠壁组织薄弱,在胃肠道有炎症、畸形或医源性损伤时,更易发生穿孔。新生儿体温调节机能差,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下脂肪薄,体温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发生波动,新生儿体温过低,影响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代谢紊乱,发生硬肿症;新生儿气道狭窄,气管上皮细胞纤毛运动较差,手术后出现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易发生呼吸道阻塞和感染;新生儿年龄小,能量储备差,而机体代谢高,对手术耐受力差,术后采用静脉高营养治疗,可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加速机体组织的修复,提高手术成功率。临床护士应加强专科理论知识学习,了解新生儿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加强对疾病的认识。由于我科护士对该疾病认识深刻,了解治疗疾病的护理要求,对手术前后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已做好充分准备,同时注重术后各个环节的护理,保证患儿顺利渡过手术危险期,降低了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罗巧,周宏霞,杨柳枝,陆文妍,陈瑜,黄勤,黄洁.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上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4,03:410-411.

[2]许志玉.新生儿消化道穿孔围手术期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19:1767-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