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临床检验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国内临床检验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

任秀慧

任秀慧(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265200)

【摘要】本文主要从国内检验仪器和检验技术两个方面,结合临床检验工作现状,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现今阶段以及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也预测了今后我国联创检验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临床检验仪器技术问题方向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387-02

近年来,由于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上涌现出了大量新的检测方法和检测仪器,这也直接推动了我国临床检验事业的向前发展,使得临床医学检验在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何为临床检验学?临床检验是将患者的体液、血液、各种分泌物、排泄物、脱落物等制作成标本,通过理化、生物学检测,并对标本检验的全过程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保证标本质量,从而为临床提供精准有价值的资料。[1]在此,笔者将从检测仪器和检验技术两个方面分别介绍国内临床检验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1检验仪器

近年来,临床检验分析仪器呈现出了多功能全自动化、小型专用化、快速特异化、无创伤化等发展方向。并且对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传染病筛查等方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1.1多功能全自动化。Bayer公司生产的ApaLabcell涵盖全自动系统和独立系统的工作单元,只需一名工作人员就能够在某一台终端机上操作整个系统,且各模块能够分别构成独立单元,也能组合构成全自动系统,实现了一台机器可测定常规、特殊生化,滥用药物,特种蛋白,免疫等多种项目的可能。[2]

1.2小型专用化。为了满足社区医疗服务及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促使了结果立得,方便携带的“床头机器”的研制与应用。利用国内领先科技研发的检测设备,可在30min之内,准确从人体的咽喉涂片样本中检测出禽流感病毒。相比于应用传统机器设备节约了三个半小时左右。

1.3快速特异化。临床检测结果的特异性是检验检查方式的最大价值。以流感病毒毒株为例,不同的毒株类型种类繁多,而其中不乏威胁程度较高的毒株类型,所以,快速、特异的临床检验结果,将直接影响到临床的诊断、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新的流感病毒检测仪器,通过放大病毒标本的遗传物质,继而运用质谱分析毒株类型,使快速、特异性检测成为了可能。[3]

1.4无创伤化。传统的检验方式直接从患者身体上获取标本,难免存在侵入性检验方法,这无疑间接的对患者造成了医源性损伤。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活体组织检查仪器”的发展。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的专家率先研制出了近红外组织血氧参数无损检测仪,该仪器将近红外光谱技术用于人体组织上,实现了组织氧饱和度绝对量、组织中血红蛋白浓度变化量的无创伤性检查,填补了这项技术的空白。

2分析技术

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先进的临床检验仪器的应用,使得检验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各种老式的检验分析技术已逐渐被仪器所取代。与此同时,各种检验新技术,新手段也正在逐步走向临床。

2.1临床检验中,血液分析可谓是常用的检查方法。起初国内针对血液检查方法中,习惯应用电容或光学方法进行血液细胞计数。但是这种检验技术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因此,检验结果难免会有所失准。继而从50年代的阻抗法到80年代的激光法,再到近几年广泛应用的电阻抗及射频技术,使得血液分析的精准率越来越高,更好的满足了临床诊疗的要求。

2.2在标本涂片技术方面,传统的手工涂片染色程序已逐渐被自动化设备所取代,各种先进设备的应运而生,也降低了对临床检验工作人员的要求,新一代的自动化系统可以从自动分析检测,自动染色涂片,自动打印结果完全省去了传统手工化的繁琐与误差,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临床检验技术定会更好的发展。

2.3实验诊断方式的开展。近几年来,实验医学在国内也呈现出逐渐兴起的势头。在生化,细胞生物学中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对血管内血栓与止血的调节具有重要的作用,揭示了血管内皮细胞在血栓形成,止血方法,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的对血小板进行研究,对新药开发与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3讨论

我国的临床检验分析技术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各种高、精、尖的临床检验仪器、技术必然向着低成本、高特异、自动化方向发展。实验室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给临床的诊疗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从仪器角度上看,各种光电信号技术及生物化学技术与计算机处理系统的广泛应用,实验室设备必然向着多样化,微量化水平迈进;从技术角度上分析,实验医学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有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必然能够更好的推进我国检验技术的向前发展,更好的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新加坡制成HsN.病毒检测设备半小时出结果[J].中国禽业导刊,2007,24(21):49.

[2]胡颖.盘点2007年医疗器械新产品、新技术[J].医疗保健器具,2008,108(2):69.

[3]康娟,刘毅.临床检验分析仪器技术进展[J].医疗设备,2008,14(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