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德育的整合——提高德育实效的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网络与德育的整合——提高德育实效的新途径

李娜

李娜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大荆镇第三中学325615

一、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必要性

思科集团总裁约翰·钱伯斯说:“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我的答案是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核心动力,互联网和教育将深刻地改变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命运,改变着一个国家、企业、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在方兴未艾的大潮中,谁把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了未来;谁开创了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体系,谁将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学科整合教育相比,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相对滞后,但是,网络与德育的整合作为现代化德育途径正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注意,未来网络德育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而它的育人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所拥有的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等特点,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关键是我们如何用好这把“剑”。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是改进和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加速德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网络运用得当,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特点

1.开放性

互联网使用的普及性,将社会、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连为一体,通过网络,党和国家的声音、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家长的希望可以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得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的、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为全社会育人创造了良好的网络系统环境和育人模式。

2.交互性

受教育者可以在“网上论坛”或“在线指导”上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大家通过网络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双向交流;德育管理者或教育者针对某一专题预先设计好问题与答案,当受教育者访问该专题时,由机器提问或解答,实现人机对话。

3.趣味性

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给我们的网上课堂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这种德育方式也使学生变得轻松起来,这里看不到老师严厉的面孔,听不到老师唾沫横飞的说教。学生可通过德育课件(CAI)来感受德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游戏来体验。

4.能动性

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自己想要感受的德育内容,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更容易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也更有利于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因而也更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5.隐匿性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社会,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这种虚拟性一方面造成了一些人无所顾忌地在网上发布不负责任甚至错误的信息和言论;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有着某种程度的真实性,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人们反而更容易流露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意味着可以通过网络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从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利用网络开展德育的途径

1.主动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条件

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设施,有可能的话,再建造一个校园网吧,在课余时间对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和使用,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

2.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德育教育

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建立学校德育课程软件库和德育网络系统,创造条件利用网络资源开办德育专栏如“德育快讯”、“德育论坛”、“法制天地”、“知心姐姐”、“心理热线”等,占领网络教育阵地,让学生在网上真实地反映思想、反映意见,校长和教师直接在网上和学生对话,对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出解答,使教师能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学校要尝试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可开辟网上德育处、学生会、团委、少先队办公室,发挥团、队、会三个学生组织在德育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带动全体学生干部,广泛地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

4.要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校网络管理,决不是单纯的技术性管理,而是融德育教育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不能是对网络一无所知的“网盲”,我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中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视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

[2]刘永安《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

[3]汤悦《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上海电教》。

[4]郑伟《网络道德:非实存的规范体系》.《社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