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粘液癌11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乳腺粘液癌11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马晓明

马晓明(瓦房店中心医院辽宁瓦房店116300)

【中图分类号】R73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11-021-02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粘液癌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收集11例该类乳腺癌,分析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并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结果11例乳腺癌为女性患者年龄35-61岁,纯型6例混合型5例。其中淋巴结转移2例。乳腺粘液癌纯型好于混合型,ERPR表达无差异,C-erbB-2阳性预后较阴性预后差。结论乳腺粘液癌纯型预后好于混合型,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预后。

【关键词】乳腺粘液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乳腺粘液癌又称乳腺粘液腺癌、胶样癌、粘液样癌或凝胶样癌。肿瘤大体、组织学均有粘液,预后相对较好。本文对11例乳腺粘液癌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探讨其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取2003年至2010年7月间瓦房店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癌308例,经复查其中11例确诊为粘液癌纯型6例混合型5例。

1.2方法所有病理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厚3μmHE染色并进行组织分型和免疫组化ERPRC-erbB-2CgASyn染色(MaxVinson法)观察试验抗体表达情况。所有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结果

2.1临床资料:11例均为女性,年龄35-61岁,两型年龄比较无差别。大部分患者为无痛性包块就诊。肿物位于左侧6例,位于右侧5例,肿物直径1-4cm,平均为2.5cm;纯型直径平均2cm,混合型直径平均3cm,11例中淋巴结转移2例。

2.2病理检查:巨检:肿物呈圆形,质软,瘤体可能较大,切面呈特征性,有光泽的凝胶状,有纤细的间隔。常见出血灶。镜检:根据病理组织学分为2型,纯型粘液癌和混合型粘液癌。6例纯型:小团肿瘤细胞漂浮在粘液海洋中,这些细胞团可以是实性或可有腺泡形成。细胞形态及大小较一致,体积小,界限不清,部分呈合体细胞样;粘液几乎为细胞外粘液是为酸性或中性粘液(图1)。混合型5例均与普通型浸润性导管癌相混。细胞外粘液成份占肿瘤体积30%以上。其中含有典型的粘液癌细胞(图2)。

2.3免疫组化:11例乳腺粘液癌ER阳性表达8例(图3),PR阳性表达7例(图4),C-erbB-2阳性表达3例,CgA阳性表达2例(图5),Syn阳性表达1例。

2.4治疗:11例乳腺粘液癌患者行手术切除。11例均行化疗。

图1乳腺粘液癌纯型,癌细胞漂浮在粘液湖中图2乳腺粘液癌混合型图3ER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MaxVision法图4PR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MaxVision法图5CgA在乳腺癌中呈中度表达MaxVision法

3讨论

3.1临床特点:乳腺粘液癌好发于绝经后妇女。

3.2病理特点:乳腺粘液癌是比较少见的乳腺癌,占全部病例的3.6%。肿物呈圆形、质软。表面呈特征性有光泽的凝胶状,有纤细的间隔,常见出血灶。粘液癌分为纯型和混合型。其镜下表现特点:纯型:小团肿瘤细胞漂浮在粘液海洋中。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体积小、界限不清,部分呈合体细胞样。混合型:粘液癌细胞异型性明显,细胞体积大、核小,位于中央或偏于一侧[1]。

3.3免疫组化:目前临床对ER、PR的检测主要预测内分泌治疗的效果。有关文献提出PR的表达除与ER一样表明可进行内分泌治疗外,还提示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PR阳性比PR阴性生存期长。C-erbB-2又称HER-2是NEU基因编码的一种跨膜糖蛋白,大量临床研究已表明,C-erbB-2的状态是除淋巴结转移外对乳腺癌预后最有意义的检测物。C-erbB-2阳性较阴性预后差。乳腺粘液癌还有内分泌分化的特点[1.2]。

3.4鉴别诊断:乳腺粘液癌是少见的乳腺癌,一般认为是浸润性癌。诊断时要小心,如果间质内有小粘液湖,病变整个标本进行彻底检查[3]。(1)与乳腺粘液样囊肿鉴别:诊断的关键是判断增生过程的性质,在粘液湖中漂浮细胞呈条索状,存在肌上皮。此为良性本质的重要线索。(2)与纤维腺瘤粘液变性鉴别:腺管受压呈裂隙状,被覆腺上皮和肌上皮。(3)与转移性产生粘液的癌鉴别:有原发灶[3]。

3.5治疗及预后

11例乳腺粘液癌患者均行改良根治术,均经过化疗。经随访6例纯型患者均生存。5例混合型患者生存3例,死亡2例。综上所述乳腺粘液癌预后较好。尤其纯型乳腺粘液癌在无淋巴结转移情况下预后极好[4]。

参考文献

[1]左敏,陈灼怀,等.乳腺粘液癌24例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77-279.

[2]皋岚湘,丁华野,李琳,等.妊娠相关性乳腺癌和伴妊娠样改变的乳腺癌.[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1):29-34.

[3]湛丽,谢丰培,付明杰,等.乳腺癌组织发生的同源性与形态分化的多向性[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1):91-93.

[4]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