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浅谈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

耿永玲

耿永玲

包头市第八医院内蒙古包头014040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健康意义的延伸,药物治疗及基础临床护理已满足不了临床患者的需求,心理护理在临床中作用不可忽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心理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是护理人员在与病人的交往中,以行为来影响、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进其康复的方法和手段。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了解和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一个人一旦生了病,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精神病人有心理障碍是人所共知的,而身体生了病也会引起心理和生理功能紊乱,使情绪稳定性和自我控制性降低,暗示性增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反应。

病人是一个复杂的实体,心理活动也是错综复杂的,可因人、因病、身体状况、个性特征不同而异。常见的主要有急躁心理、自卑心理、忧虑心理、依赖心理、焦虑恐惧与愤怒心理、消极被动心理、悲观与绝望心理、羞愧心理、同情心理、择优心理、退行心理、习惯心理、猜疑与顾虑心理等。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解释与指导、鼓励与安慰、教育与疏导等良好的言语、态度、行为去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变不利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成为有利于健康和康复的良性因素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基础,也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其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基础上。这种关系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去影响病人而建立的,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就可以更深入细致在了解病人的各种情况,并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他们,进一步建立起信任感,促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和增强康复的信心。

1、言语:言语不仅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而且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通过礼貌、诚恳自然、友好交谈,可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减轻和消除消极情况。如对心情不快的病人给与劝导、慰抚,使病人心情愉快,对疑虑的病人给与解释,解除其顾虑,对消极悲观的病人给与鼓励,使病人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行动:一个人的行动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情绪,而护理人员的行动对病人有直接的影响。懒散、懈怠令人产生厌恶;轻佻、潦草使人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慌忙,冒失令人恐惧、疑虑。因此护理人员在操作时应轻柔、庄重、镇定、认真,从举止上可给病人以心理上的安慰。

3、神情:在心理学上称为非语言性交流。护理人员要学会控制情绪,时时刻刻乐观、开朗、以此去感染病人,而切忌惊慌失措。神情可以在举动及目光中流露出来,特别应该注意。

4、态度:包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自身的仪表、风度、姿态等。上述护理人员的言行神态对病人的心情有直接的影响。

二、促进病友间良好的交往

病友间良好的交往可以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促使彼此间相互帮助和照顾,这对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是极为有利的。护理人员一方面应鼓励和引导这些良好的交往,另外还应注意分别安置病情不同一病人,避免不良刺激的相互干扰。

三、重视家属、亲友的配合

家属及亲友的言语、举止和情绪直接影响病人,他们的良好情绪特别能使病人得到安慰和支持。因此要视家属和亲友也是心理护理的对象,对他们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用自己的情绪去影响病人,影响治疗,要求他们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需要要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和和颜悦色地给病人及安慰、鼓励和支持,切不可形露于色。

四加强护理健康教育

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和态度,是影响他们身心状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护理人员除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外,还应加强护理健康教育。如通过宣教、讲座或讨论等方法,以通谷易懂的言语,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深入浅出地介绍有关知识,邀请已治愈或在治疗上取得显著效果的病人的具体说法,以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解除因地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而产生的焦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充分发挥他们与疾病抗争的积极性。

五改善休养环境,合理安排生活

环境直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优美的环境、合理的生活制度、适当的娱乐和自我护理等护理等都能增进病人的心理舒适感,帮助他们适应医院的环境和生活,能促使他们产生平衡、舒畅的心境。

六、合理使用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比较常用的是支持疗法,通过对病人进行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比喻、示范和环境调整等手段在,达到治疗的目的。心理治疗既可以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进行,也可在为病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小梅.临床病人的心理护理[J].医学信息杂志,2013,3(3):19.

[2]张硕.病人的护理需求.中华护理学,20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