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

/ 2

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

李和翠

李和翠(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2-0275-02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状态及心源性休克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死亡率高达40%-80%,及时进行心血管重建术,死亡率亦高达20%-40%,但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经充气装置使植入降主动脉内的球囊与心脏本身的收缩及舒张呈反向搏动,从而降低心脏收缩期的阻力及增加舒张期心脏冠脉系统的供血而达到治疗目的,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压及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下降至小于10%。在应用IABP进行治疗过程中,IABP所带来的并发症,如:动脉血栓的形成、气囊破裂、局部感染、出血、动脉壁的损伤等,其致命性并不亚于原有疾病本身,所以科学正确的护理工作就显尤为重要,可以说: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但与患者的痛苦程度呈正相关,而且直接影响到治疗的成功与否。我科2009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了88例高危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使用IABP的患者,经给予专业、科学的精心护理,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临床资料:本组:88例,男61例,女27例。年龄30—84岁,平均62.17岁。支架置入1个87例,支架置入2个1例。死亡4例。IABP使用时间1-15天,平均2.28天。

一护理观察

1心理护理本组70例因病情危重入院后急诊行PCI术,术后带IABP回心脏监护室,术前护士与之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术后又要保证其足够的休息,不能及时进行心理护理及指导,且监护室无陪护制度,患者所处环境的突变,对IABP的治疗效果期望值过高等问题,致使患者产生孤独感,表现烦躁、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机体应急能力下降等。88例因床周围应用仪器种类及数量较多、输液管道复杂、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低,导致患者精神异常紧张、四肢不敢随意运动、甚至不敢睡觉,出现劳累、疲惫等不适感;5例因经济条件不好,IABP辅助治疗的费用较高原因,患者消极对待,不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迫切想要拔出IABP,导致不能充分发挥IABP的治疗作用;4例因病情影响,患者情绪表现出异常,经给与镇静治疗后缓解。针对以上各种问题,在置管的初期,基本上保证护患1:1,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动态情绪变化,在及时查到异常后掌握恰当时机,在不影响其休息的情况下,语言亲切和蔼,语速适中,表情自然,针对个体差异及时给与针对性的正确心理疏导或镇静、适当根据患者的要求改变环境的布置及周围的颜色后,84例均能积极配合完成各项治疗及护理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

2病情观察IABP治疗时反搏参数的观察例患者全部应用心电触发,在电极片的选择上较严格,使用了传导能力较强的进口电极片,并根据具体情况更换。及时更换心电波形稳定、R波振幅较高的导联为观察导联,IABP运行过程中无反搏波消失的情况发生,保证了气囊充气、排气时间的准确性。中心腔及压力延长管每30分钟用标准肝素冲洗,严禁由中心腔抽血,确保获得了显示比例合适的理想压力波形。其中2例因压力波形异常,为防止发生严重并发症,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停机,安全撤离IABP。通过准确观察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反搏压的变化,获得了反搏疗效和病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

3切口部位观察切口处每日检查及消毒处理,将渗血及时清除并更换敷料,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88例中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出现切口疼痛严重,及时给予止痛治疗,确保病人良好休息。切口处渗血13例,因观察及时,渗血量控制在5-10毫升左右,不足引起病情的变化,给予加压包扎、局部压迫止血后渗血症状消失。

4穿刺侧肢体情况观察穿刺侧肢体相对制动,压力延长管用胶布或绷带固定在患者下肢表面,插管一侧肢体不能屈曲,防止病人在变换体位时导管打折、脱落、移位等现象出现。反搏开始后的2小时内,每30分钟检查一次穿刺点远端血运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次数、强弱,护士在观察温度/颜色/痛觉时,发现5例出现下肢血运障碍:皮肤明显苍白,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考虑为压迫过紧所致给予调整压迫松紧度后皮肤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正常,未影响肢体血运的同时保证了IABP的正常运行。

5IABP辅助治疗效果的观察IABP本身并不能显著降低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在心肌梗死后有严重机械并发症或反复缺血发作的病人,IABP治疗只是一种可短期时间内稳定病情的暂时性手段,病人预后的最终改善还有赖于及时诊断和处理原发病。护士要掌握病情的动态变化信息,对病情的发展及转归有预见性,向值班医生及时反馈治疗情况,以利于医生正确做出的判断,对患者施之科学诊断和治疗,减少患者的痛苦,促进痊愈。

6IABP拔管过程的观察IABP在应用过程中,一般不主张突然停用IABP后撤离;在准备把管前,护士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血压及有创动脉压、反搏压的变化,适时调整反搏比率。本组1例应家属要求,在触发频率在1:1的情况下停机后撤离IABP,4例在患者死亡后撤离IABP,其余均在触发频率由1:l逐渐降至1:3反搏4小时后,经充分观察证明血流动力学稳定,病情无反复后停机,安全撤离IABP。

7IABP机器报警的观察DatascopeSystem98型IABP系统设计上灵敏度较高,能自行检查故障并报警提示,在报警时机器显示板上均给予英文提示,如漏气报警、漏血报警,触发灵敏度报警等。本组88例均出现过次数不等的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机器报警,护士在熟练应用操作IABP仪器,掌握了有关英文的含义,并按要求调整各参数及标准化仪器操作后,报警解除,IABP安全运行。

二护理体会

主动脉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是一项临床上极为有用的治疗手段,其基本概念是1953年由Kantrowitz提出来的,1968年首次用于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证实了其临床效果。在我院临床应用过程中,大量的事实证明IABP尽管在应用中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但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全面掌握IABP的有关知识,熟练操作IABP机器,早期识别和及时正确地处理IABP的各种问题,可大大减少并发症的不良影响,有效避免应用IABP引起并发症而造成的治疗失败。随着我院IABP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将会进一步降低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同时给我院创造较大的经济价值,取得可喜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