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的力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1

宽容的力量

蓝明标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育才学校510800

摘要:宽容的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它可以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还有助于教会学生在这蓬勃发展的社会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但宽容并不是无目的地纵容,它是有界限的,是以不放弃教育的原则和放弃评判事情的标准为准则。

关键词:教育宽容艺术的教育

“宽容”一词来自拉丁文tolerate,《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把宽容定义为:“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的观点和见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宽容更多的体现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容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宽解、宽谅、宽恕、宽待学生的一些错误言行和反对意见,包容学生某些“不守成规”言行,容忍学生的人性弱点,创造融洽、和谐、平等的氛围,能让学生自由地伸展个性,平和地接受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其健康成长。如果老师对学生的错误总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激动情绪去处理,往往会出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景,教师与学生都下不了台,师生之间就会产生矛盾,或是使得师生之间的冲突升级,给教师自己和学生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甚至影响今后的正常教育教学工作。因此,我们老师就更需要学会宽容,懂得宽容待人在教育教学上的好处。

一、宽容是艺术的教育

宽容是一门艺术,只要运用得当,它所达到的教育效果要比简单粗暴的惩罚来得更有效。

读书的时候就听说过这个故事: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给那位同学,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成功与否就要看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否找到“我错在哪里”“我是否诚心改过”“我今后要怎样做”,只要他们都认识到了,那么就可以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达到一种很好的自我教育效果。毕业留言时,这两个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件事,其中一个写道:“您的宽容犹如阳光,一直温暖和照耀着我的心!”

这样的事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每个人都会犯错,只要犯错后能诚心改过,我们就要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和赞赏。特别是对于成长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力较弱,所以他们比较容易犯错,但很多时候,学生犯了错误,大多数都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谅解。而此时如果我们能拿出一颗宽宏大量的心,对学生有原则地宽容,我们就可以刺激学生那根最脆弱的神经,使学生对你心存感激,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信然!

二、宽容是深切的爱

宽容源于爱,而且是更为深切的爱。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那是一份多么深切的爱啊!即便是对自己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也未必能够做到这样吧。道理我们都懂,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有这份襟怀和智慧。

“宽容就像清凉的甘露,浇灌了干涸的心灵;宽容就像温暖的壁炉,温暖了冰冷麻木的心;宽容就像不熄的火把,点燃了冰山下将要熄灭的火种;宽容就像一只魔笛,把沉睡在黑暗中的人叫醒。”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学会把宽容的力量尽情释放吧,那是勇敢而智慧的融合,那是潇洒与气度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人民日报,2013年,09月,10日。

[2]曹丹丹宽容教育和教师的宽容[J].中国教师,2008,(2)。

[3]迈克尔·沃尔泽著袁建华译论宽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杨四耕林存华走向“宽容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4,(11):9-11。

[5]曹常玲论教师宽容品质的意义[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1):63-64。

[6]冉乃彦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新世界出版社,2004,11,1。

[7]韩冬殷有敢教师宽容品德与“绿色惩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