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2-12
/ 1

后踝内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舒云均

(雅安市中医医院四川雅安625000)

【摘要】目的:比较波及关节面后1/3~1/4范围的后踝骨折行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三踝骨折且后踝骨折波及关节面后1/3-1/4范围之间的患者作对照实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9例)和观察组(n=39例),观察组采用后踝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对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波及关节面后1/3~1/4范围的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踝内固定治疗,可达到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踝关节骨折;后踝内固定;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4-0165-02

后踝骨折是骨科常见损伤之一,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踝部肿胀、疼痛,不能活动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继发性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探讨后踝内固定应用于疾病治疗的效果,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作对照实验,本次实验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研究同意书,经X线检查确诊为该疾病,Danis-Weber分类:均为C型,后踝骨折波及关节面后1/3~1/4范围之间;排除伴有治疗禁忌症,心、肝、肾等器官严重功能性障碍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41.2±5.3)岁;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4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1.7±5.1)岁;将两组患者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P>0.05),可将两组患者进行对比。

1.2方法

观察组[1]:指导患者取仰卧位,麻醉成功后,外踝骨折与内踝骨折患者均应用常规手术入路,固定分别采用直型重建钢板和半螺纹松质骨钉(2枚4mm),修复下胫腓联合损伤后,术后采用石膏固定2周;针对后踝骨折患者应用外侧手术入路,进入位置为跟腱外缘和腓骨后缘之间,复位骨折块后,固定应用克氏针,之后再进行支撑固定,根据骨折块大小应用螺钉或腕关节T型钢板倒置进行固定;针对多踝骨折患者则依照后-外-内踝的顺序进行手术。对照组:针对多踝骨折患者,麻醉成功后,内外踝实施常规手术入路固定,该步骤完成后,在C壁透视下,对后踝骨折块进行手法闭合复位操作,成功后,对患者进行石膏外固定。

1.3观察指标

应用AOAFS对患者踝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估[2],分值100分,包含3个分分量表(骨折力线、踝关节功能及疼痛),分值≥90分,表示优;75分≤分值<90分,表示良;50分≤分值<75分,表示一般;分值<50分,表示差;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X100%。观察两组患者住院与骨折愈合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前者描述应用(x-±s),应用t检验,后者描述应用(n%),应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踝关节是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解剖结构复杂的特点,而后踝骨折则是治疗难点,对于后踝骨折波及关节面的后1/3~1/4范围的病例,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临床上存在争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手术组优良率为92.31%,而保守治疗组仅为74.36%。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所应用的后踝固定治疗技术,能够有效清除局部血肿与损坏组织,应用外侧手术入路,能够将患者后踝充分暴露在术野中,行复位操作,复位效果较为理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优良率高达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36%(P<0.05),提示,后踝固定临床疗效显著,而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后踝固定可帮助患者疾病更快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实验结果与陈海鸥[3]文献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后踝骨折患者采用后踝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改善踝关节功能,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从而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健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患者家庭负担,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梁就积.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11):71-72.

[2]刘泽宇.后踝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36):121-121,122.

[3]陈海鸥.后踝固定对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3):38-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