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现代文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的现代文献分析

高艳1赵月2王雪峰2刘芳2

高艳1(通讯作者)赵月2王雪峰2刘芳2(1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110032)

【摘要】目的为建立规范小儿肺炎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方法收集2009.01~2012.06国内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关于小儿肺炎疗效评价文献,录入到excel表中,对文献的基本信息与相关内容进行录入。结果2009年至今发表的关于小儿肺炎疗效评价的文献以自拟标准为主。结论小儿肺炎疗效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应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肺炎疗效评价文献分析儿童

【中图分类号】R7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5-0167-02

本文对近3年来(2009.01.01~2012.06.30)1160篇有关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的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建立规范合理的疗效评价体系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纳入标准(1)文献发表于2009-01-01/2012-06-30;(2)以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疗法为临床干预因素;(3)以临床疗效观察为主要目的,有明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中文文献。

1.2文献排除标准(1)护理类文献;(2)综述类文献;(3)流行病学研究类文献;(4)临床检验指标研究类文献;(5)病因学研究类文献;(6)病原学研究类文献;(7)药理学研究类文献;(8)并发症研究类文献;(9)动物模型研究类文献;(10)死亡病例研究类文献;(11)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文献报道。

1.3剔除标准(1)个案报道(病例数小于3个);(2)肺炎合并其他疾病;(3)文题为疗效观察但无具体疗效评价内容的文献。

1.4文献检索策略

1.4.1数据库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网络版数据库(CBM)获取题录,检索《中国知识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CQVIP)、万方数据库(WFSD)检索获得全文。

2结果

共检出文献3406篇。根据本次研究的排除、剔除标准,最终采用1160篇文献,其中自拟标准占大部分,且评价指标均以症状体征为主。

2.1疗效评价标准的来源

经统计在纳入研究的文献中,研究者自拟的标准占大部分比例:887篇为自拟标准,占总样本的76.5%;271篇使用了有明确出处的标准,仅占总样本的23.4%,其中包括卫生部占7.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标准占7.2%,统编教材、专著占7.2%,各种学会、协会占0.8%,世界卫生组织WHO占0.5%。

2.2自拟标准选用的评价指标

研究者自拟标准中所采用的评价指标包括症状、肺部体征、X线、体温、血象等,对文献自拟标准中选用指标情况归纳统计后总结如下表:

自拟标准选用评价指标情况

评价指标引用次数占自拟标准百分比(%)

症状84895.6

体征82092.4

X线45651.4

血象13214.9

体温37942.7

可见,研究者在自拟标准中选用频次最高的评价指标是患儿的症状,体征,也其组合情况反映了临床医生对小儿肺炎疗效评价指标的不同侧重点,总结如下:

自拟标准选用评价指标组合情况

评价指标引用次数占自拟标准百分比(%)

症状,肺部体征31335.3

症状,肺部体征,胸部X线18020.4

症状,肺部体征,体温,胸部X线16718.9

2.3有关评价标准的发展

卫生部1981年治愈标准:发热、咳嗽等症状消失,肺部啰音消失,X线检查炎症吸收。卫生部1992年治愈标准:体温正常,呼吸平稳,喘息消失,或偶有咳嗽,精神症状及食欲改善。肺部体征消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治愈标准: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胸部X线检查炎症吸收。[1]

由此可见,1981年疗效评价标准以症状,体征完全消失为痊愈,1992年和1998年则以偶有咳嗽,体征或症状基本消失为痊愈,说明评价标准体系越来越接近临床实际,正在逐步完善中。

3讨论

疗效评价是疗效测定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完善而全面客观的疗效评价标准,则难以评价疗效的高低[2]。

小儿肺炎现有的疗效评价标准以自拟标准为主,可能由于有明确出处的标准与临床实际有一定的出入,故研究者较少采用。但是自拟标准是各研究者根据本次的研究方向及方法制定的针对本次研究的评价标准,并不适用于所有研究小儿肺炎的疗效评价。所以现阶段小儿肺炎的疗效评价并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

据分析,将小儿肺炎的症状纳入评价标准的占自拟标准的95.6%,几乎可以说明症状的改善是主要的评价指标。

理论上,体温作为肺炎主要症状之一,也是主要评价指标之一,其痊愈的描述有“体温恢复正常”,“体温下降”,“热退”等。在临床实践中,体温的检测手段和体温指标已达成规范化和具体化。故疗效评价中纳入该标准既符合理论研究又符合临床实践。

评价咳嗽的痊愈标准中,有80%的描述为“咳嗽消失”,“咳嗽停止”,只有近20%描述为“偶有咳嗽”、“减咳嗽轻”等,综合临床实际,患儿咳嗽一般都是在体征减轻后维持一段时间,在这几天内咳嗽的变化是不明显的,尤其是支原体感染,咳嗽是最突出的症状,可持续1~4周[3]。在临床,出院时“偶有咳嗽”也属于治愈范畴。故“偶有咳嗽”也可根据情况纳入治愈标准。

肺炎初期为刺激性干咳,继而咳出白色粘液痰,经1~2天后,也可呈脓性痰,进入消散期痰量增多,痰黄而稀薄。但是小儿存在一个咯痰困难的问题,故痰量,痰色及咯痰的动作无法确切的观察其转归,且存在个人体质差异,无法将痰量标准化。虽然喉间痰鸣音消失或减轻,在临床观察具有一定参考性。但是总体上,小儿肺炎疗效评价中痰的指标缺乏客观性,与临床实际有差异。

临床小儿呼吸急促频率为:婴儿>60次/分,幼儿>50次/分,儿童>40次/分。根据文献分析,喘的治愈标准均描述为“气促消失”,“喘促消失”,“呼吸平稳”等,以呼吸频率恢复正常为其标准。该指标是一个定量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在小儿肺炎喘的评价中,标准基本形成统一化,并与临床接轨。

据统计把胸部X线纳入评价标准的占自拟标准的51.4%,并且卫生部1981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8年的评价标准均也引用X线标准。但是目前我国小儿非重症肺炎住院率较高,而且平均住院日仅5~7d左右,而肺炎的吸收、胸片阴影的消散、炎症肺组织的修复是一个过程的[4],7~10天至数月不等,所以评价标准中X线炎症吸收在临床中并不适用。故该项标准有待进一步商榷。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中医学的发展,中医临床疗效的客观、科学、系统的评价也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医症状研究根据专家的临床经验,使用模糊数学的概念对症状的有无、程度轻重、病变范围等综合分析方法进行模拟0、Ⅰ、Ⅱ、Ⅲ级,制定《四诊信息分级参考标准》,供临床新药研究使用。[5]但是对疾病的临床评价缺乏准确性。

中医的疗效评价标准除了侧重于症状体征之外,更应突出具有中医特色的舌脉象及中医症候的转归。即可采用病证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在无证可辨时,应以病的检测指标作为评价标准,在有证可辨时应进行病证结合的综合评价。但在目前,中医的症状在很多情况下是以患者的主观感受来表达的,缺乏客观性,辨证无法达到规范化,故把症候纳入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并建立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小儿肺炎疗效评价体系还有很艰难的路要走。

综上所诉,小儿肺炎疗效评价标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未完全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还需研究人员进一步结合临床实际,改善并建立一个合理的统一的疗效评价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董丹,王雪峰,等.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研究文献系统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6):494-500.

[2]魏长华,汪受传.从现行病毒性肺炎中医疗效评价标准引发的思考[J].中医药信息.2008.25(1):3-5.

[3]沈晓明,王卫平.儿科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80.

[4]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83-90.

[5]申春悌,陈启光等.建立病证结合疗效评价体系的思路和方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10):749-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