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性活动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大学生网络性活动调查研究

龙婷

(云南财经职业学院云南昆明650222)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依靠网络信息的学习,大学生在运用和学习网络信息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对负面信息的诱惑,性关系取向这一新兴的概念油然而生,大学生如何能够抵抗诱惑,正确的运用信息技术,这对于培养正确的性意识、观念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XX学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学生对于网络中性关系取向的基本状况、网络性活动的情况为基本点,通过调查问卷、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性关系取向与网络性活动各个维度的关系,从而帮助学校、社会、家庭以及学生自己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性关系取向及网络性活动,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网络性活动;性开放度;性感觉寻求

【中图分类号】R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328-03

1.问题提出

19世纪60年代初期,欧美的一些专家学者首先提出了性取向概念,并致力于将其拓展到实际的应用上。因为现实生活中对于“性”的规避,使得能够隐藏身份的网络中得到了广泛的宣泄,于是一些成人网站、色情网页在钻着法律的漏洞的同时,一发不可收拾,对于世界观、价值观还不够稳定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些致命的诱惑。

随着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性行为,因此性病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缺乏性教育,学生遮遮掩掩的更好的方式就是通过网络获得的知识。网络色情不仅导致大学性犯罪,性观念的重大变化,也导致早恋等现象时有发生。虚拟的网络空间可能被放大和扩展了人类隐藏在深处的,甚至是“邪恶的”的缺陷。因此对于大学生网络性活动的研究和调查,在萌芽期根除和控制,这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包含三个量表,主要有网络性活动、性感觉寻求和性开放度三部分。网络性活动问卷包含信息、性活动、性动机和性态度四个维度。问卷的信、效度在规定的范围内,具有操作性。调查问卷采用随即抽样原则,在XX大学校园网上发放210份问卷。回收学生问卷206份,剔除不合格问卷14份,得到有效问卷190份,有效率为90.5%,达到了被式人数满足量表条目的要求。其中男生108人,女生82人。年龄分布在18到25岁之间。问卷回收后逐一审核、编号,对问卷的各项信息进行统一编码,运用SPSS19.0forWindows对问卷进行人口统计学变量和现状调查,分析大学生性关系取向比例和网络性活动的关系。

3.调查结果

3.1网络性活动总体现状调查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网络性活动量表总分为从39至124,平均值为88.6,分数越高,说明网络性活动程度越高。网络性活动总分为86.25±12.33(M±SD),说明大学生网络性活动得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总体上呈现得分偏高的趋势。

3.2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性活动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性活动的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1。

表1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网络性活动差异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男女性别在网络性活动整体以及四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3.3是否单身的大学生网络性活动差异比较

对大学生单身与否的网络性活动的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2。

表2大学生单身与否网络性活动差异检验结果

结果表明,男女性别在性开放程度总体及其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3.4.2不同性别大学生性感觉寻求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性感觉寻求的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4。

表4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性感觉寻求差异检验结果

注:*P<0.05,**P<0.01

如上表6结果所示,女生中网络性活动、性开放程度、与性感觉寻求两两相关,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4.讨论

4.1关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性行为的理解

从研究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男生女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传统意义上大多认为,男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可能更为广泛,更加开放,但是这一观点在数据分析上恰恰相反,更对的女生思想上得到了超前的开放,这可能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环境的改变,封建思想的桎梏逐步被打破,女性观念得到了整体的提高,独立自主更加适用于女性。但是即便如此,男女在某些问题上也还是存在共同点,对于婚前性行为这一敏感性问题,很多大学生不在回避和不好意思,更多的是敞开心扉透露自我,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们也对这种行为更多的表示赞成,在对他人的看法上,男女大学生观点较统一,表示支持理解,表现处了性观念开放的一面;而在实际自身利益的时候却有所顾忌和介意,则表现出保守的一面,归根到底是是利益关系的不同所致。男女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更多的表现出了谨慎和负责的态度,这也是素质教育得到广泛传播的好的结果。随着性观念的转变和性教育的普及,婚前性行为这一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时刻提高警惕,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和家庭负责,防患于未然。

4.2关于网络性活动上升趋势的讨论

21世纪的网络运用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境界,这是新时代的一种生活模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领导者和进取者,对于网络的普及和运用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网络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现,这其中网络性活动占据了不小的分量。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网络性活动呈现高分的水平,并且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所能体会的是”性“的神秘感,以及体验后的”快感“,但对于相应需要承担的责任,可能的风险,需要的心理准备没有任何概念。对于性教育的问题,学校只是简单的剖面图介绍的生理结构,只能算是基础生物教育。所谓的何时,何地,何种心理,何种方法进行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相关的生理知识,学校没有系统的教育课程,导致更多的学生偏好从网络中猎奇。网络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利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这给学生及时转移谈话和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于是在中国封建文化下的不可言传性行为在网络中成为了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向往。

5.结论

(1)大学生网络性活动得分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总体上呈现得分偏高的趋势。

(2)网络性活动总分及其各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单身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性感觉寻求和性开放程度及其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3)男、女生中网络性活动、性开放程度与性感觉寻求两两相关,具有极高的正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索阿娣.攀枝花市大学生性教育、性行为、性观念调查分析.中国性科学,2011(07)

[2]周向欣,李齐,李文霞.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的性行为和性观念的调查分析.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1(04)

[3]李华庆.大学生性心理及性教育现状的调查.十八界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