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樊眀春

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格林镇中心小学贵州遵义563405

摘要:语文作为小学生接触古诗词学习古诗词的最佳载体,利用诗词间传达的意境及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诗词深层内容,向学生传递古诗词情怀。目前我国小学语文中古诗词应用较为广泛,但仍存在部分教师无法全面认识古诗词教学价值等问题,削弱古诗词教学的价值及教学作用,会阻碍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导言

收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作,这些诗词作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极大。以往的古诗词教学,教师喜欢围绕文言文实词和古代文言句型等内容组织教学,并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学习情感,导致学生只有死记硬背来完成古诗词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非但不能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水平,反而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愈发加重。改变这一状况已经是当下形势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古诗词学习和教学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这种被动的教学方式中挣脱出来,全面分析影响小学生学习古诗的教学因素,从智商、情愫、技能等多方面综合提高学生饱览古诗词的本领。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必要性

2.1培养审美观念

古诗词与小学语文课本间相互依存,指导学生掌握诗词创作技巧及增强诗词鉴赏能力为主要学习目标,能充分感受古诗词的美学象征。中华古诗词具有巨大的文化魅力,开展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向学生传递韵律美、哲学美及意境美,更能培养学生审美观念,树立其审美意识。小学阶段学生普遍认知浅显且年龄较小,学习熟读古诗词能增强小学生基础辨别能力,例如:美与丑或善与恶等。由此可见,开展古诗词教育能大大扩展小学生审美,帮助他们形成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识,形成全新的审美标准。

2.2启发创造性思维

古诗词以自身独特的创作手法为优势,为学生提供充满想象力的空间,能帮助学生品读诗词深层含义,促使学生感受到诗词之中的意境及诗词之外的内容。同时,学生品读诗词时以自身想象力为基础不断补充其思想感悟,完成古诗词二次创造的过程,能深化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成果,有助于脑海中形成“如诗如画”的景象,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思维意识作出想象,增强其智力水平。

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3.1让学生产生对诗词的诵读兴趣

回顾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看出,诵读法历来受到较高的重视。因此,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课教师要想方设法来激发起学生对诗词的诵读兴趣,如若学生对于诗词毫无阅读兴趣,则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对其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其不但领会不到诗词的优美意境,甚至于学习这些诗词的过程对其来说都是一种折磨。有鉴于此,小学语文课教师要借助配乐诵读、想象诗词描绘的场景等方式,让学生不至于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之中味同嚼蜡,而是能够以充沛的情感投入其中。笔者在教学中所通常采取的做法是:要求学生打着节拍来完成对诗词的诵读过程,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因为《毛诗序》中说了:“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天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既然诗人在“永歌之不足”时,犹须“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为什么不可以让他们也一边读一边“手舞足蹈”呢?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3.2为学生阐述诗词的创作背景

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对诗词思想内涵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诗词的过程之中应当适度加入拓展知识,这些拓展知识主要是指诗词作者创作诗词的背景,这些背景或者是诗词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是诗词作者的个人生平等等,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阐述,将让学生不再会毫无情感地看待一篇诗词,而是能够透过诗词看到一个时代、一个人。这样,学生对诗词思想内涵的理解也将登上一个全新的阶梯。而此时,教师带领其学习诗词时,学生便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每一个字、每一组词所透露出的无限深意,并从中感受到诗词作者的创作情感。

例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了解该诗的情感,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和诗人重返政治舞台的迫切愿望,教师将王安石所处的历史背景和该诗的创作背景讲述了出来,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述,了解到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在推行新法中因和其他人意见不一而遭到弹劾,最终被迫辞去官职。当王安石又一次因被皇上重用而离开风景秀丽的江南时,不禁想起当初在变法中的苦苦挣扎,从而产生一种思乡且迷茫的情感。当学生了解了王安石的生活背景、从政经历后才能更准确地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3.3结合诗词内容巧妙设计意境

中国的诗词艺术之所以有着如此之高的成就,不仅仅是由于诗词本身遣词造句的精巧,更是因为诗词表达了一种让人神往的意境。作为小学生来说,在初次接触到诗词时,要想领悟到其中的意境是较为困难的,这就要求语文课教师要善于结合诗词内容巧妙设计意境,以便让学生从中获得独特的感悟。还有就是,语文课教师也应当将角色扮演法引入于诗词教学之中,以便通过学生的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诗词作者的心路历程。

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词。小学生一般都会生活在父母身边,很少与父母分离,很少会离开家乡,因此他们很难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那种情感。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思乡之情,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等,设计一些分别的意境,或者展示一些生活在异乡的打工者的图片,也可以展示一些留守儿童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如此创设情境,学生便了解了诗人独自一人,身处异地遇到节日,思念家中亲人的感觉油然而生的情感,理解了诗人此时此刻的心境。

3.4带领学生进行诗词品鉴

中国诗词的用词艺术堪称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和巅峰。因此,语文课教师要善于利用中国诗词的这一特点来设计诗词品鉴教学活动。通过这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将让学生从字词的含义的理解,再升华为对整首诗词的理解。语文课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诗词品鉴时,要准确地把握词眼,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如何使学生能够领会到漂泊异地之人的孤单情感,关键就是要把握住这句诗中的词眼———“独”,这个词眼领会了,便会让学生完全理解了全诗所透露出的孤单之情。还有就是,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把握诗词中的词语,例如《芙蓉楼送辛渐》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三要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

4结束语

总之,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理念,革新古诗词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学进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视听效果,切实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侧重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学习积极性,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力求多分享、多学习,促使学生于诗情画意的海洋中增强自身语文素养。同时,语文教师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克服自身惰性,为推动我国古诗词普及奠定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小桢.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5(36).

[2]余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祖国,2017(8).

[3]杨进芳.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