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价值教育

王沵迤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昆明市650304

摘要:个体价值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个体价值的发展自有其渊源历史,正是因为其历史的发展前进,今天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教育才会得到广泛的实践和认可。个体价值教育是从自我价值的认可开始,对其个体今后走向社会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试图对个体价值的教育进行溯源同时阐明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个人;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以不同的形态在各个历史时期影响着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留下来宝贵的资料可资借鉴,这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所在,对此进行梳理和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相应的传统和更好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先进性和正确性。个体价值探讨的就是中西之差异开始,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认知都是有差别的,看到这些差别才会理解个人所处境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根源,同时也知道当下的自己如何实践自己的个体价值。

追溯西方的个体价值教育,离不开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个体价值。古希腊和古罗马是海洋文明,更相信个人的荣誉和力量。所以可以看到古希腊古罗马神话里面各种英雄的出现,他们大多凭一己之力扭转局势。当然古希腊古罗马古代为城邦制,一城就是一个国家。跟中国古代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是大不一样的。而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国家,农业国家强调的更多是集体,个人价值的实现要依托集体给予承认。这里不仅仅是以集体为条件,而是要获得集体的认可。古希腊古罗马的个体价值不是去获得集体的认可,相反个体的实现去体现集体,而古代中国则是集体里面去承认个体。核心的差别在于,西方是个人本位主义,古代中国是集体本位主义。个人本位主义是一切从我做起,这个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之意。集体本位主义则是强调协调性和集体利益的实现。某种程度上,它是压抑个体的显现,更多的倾向于维护集体的稳定。农业文明和海洋商业文明的区别还要看到各自的族群经济属性,农业文明的要求的稳定,强调的是耕种,耕种是以年为单位,不可能轻易迁徙,所以中国古代文明就发展出了安土重迁的观念。而海洋文明则不一样,它不要求固定性,他们可以随着海洋漂流和牧场迁徙,这个时候,他们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人里面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个人出现,这就是个人本位主义,个人要引导集体。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耕种要求的则是数年的稳定,耕种不是个人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可以随着海洋漂流或者迁徙的。这个时候英雄也是没法影响天气的,农业文明是依靠天气给养的,个人主义的英雄色彩在这里被大大的淡化了。这个时候某种程度上,他们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集体的力量去对抗自然的不定性。古代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个体本位主义和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下的集体本位主义,是其经济根源决定的。要理解这样的个体主义来源的两面性。可是这是基于古代的经济模式而定的,随着时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这样的经济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启,打破了传统的个人主义所依附的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二元格局,接下来就是工业革命的到来,之后就是人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现代发展的核心思想,在马克思主义领导下的思政课程也是最具代表性和先进性的。

如此,我们在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的时候,就不能仅仅是看集体和个人二元对立这样简单,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是二十一世纪的课堂,这个课堂是古老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中国。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下的个体价值必须要考虑到这个国情。中国古代强调士,“士不可不弘毅”。中国文化在先秦时代,有百家思想活跃,比较突出的就是儒、墨、道三家,墨学后面衰微,儒道却成为中国士人文化的核心部分。当时所认为的个体价值,都强调“道”,都要依托“道”才能实现个体价值。但是在不同境遇里面是有差别的。先秦儒家,在孔子那里就是以“仁”为核心的,在老子那里,道是不可言说的,庄子那里,道就是心灵的自由。三者都是从个体价值出发出发,为求个体价值的体现和完善,可是三者所依靠的背景和目的都有区别,孔子讲入世,老庄要出世。后面还有佛学的西来,形成儒释道三家为主的核心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士人,影响着中国古代士人对个体价值的确认。中国传统的知识阶层视三家的价值和学说为士人之必须,也是学问之必须,当然首当其冲的就是儒家的价值。可是儒家的价值理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多次被政治因素影响,已和最初的儒家相去甚远。在清晚期时,儒家思想已失去了的活力,传统的学说和价值和遭到了西方工业化的冲击。中国正是在一个思想桎梏,经济落后的境遇下开始对西方个体价值接受的过程。最后,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作为我们个体价值教育的核心教育,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的现代化至今,传统的个人价值教育已经和现代社会的价值教育密不可分,现代社会的个人价值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西方社会,准确的说是承接了西方古典传统并经受工业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洗礼过的马克思主义下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教育是个体教育的核心,只有让学生明白其个人的价值所在,学生才能知道自己所学所为的意义所在。个体价值是来源于其对自我和社会的历史认知,直接决定了其人生观、世界观,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孤立的个体价值教育往往收效甚微,综合的、立体的个人价值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我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2.

[2]付安玲.中西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思想的历史梳理及现实批判[J].学术论坛,2018(1):220.

[3]郭丽双崔立颖.茶重塑历史观与价值观:俄罗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回归及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2):145-151.

[4]郭宏彬.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创新教育•才智,201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