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护理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护理观察

董保英

董保英

(河南省渑池县人民医院河南渑池4724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护理措施。方法:研究分析医院收治的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患者94例,随机性划为两组,对照组44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不同护理实施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对比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同时结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减少通气时间以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呼吸机;肺炎;临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5-0296-02

临床抢救各种原因而导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一种方法为机械通气治疗,随着呼吸机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也有明显的增加[1]。而且呼吸机相关肺炎为严重的院内感染,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为了提高临床疗效,临床应明确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资料

研究我院从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94例,统计患者的临床资料情况,随机划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为26~78岁,平均年龄为52±0.7岁,急性药物中毒1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12例,心力衰竭10例,其他4例;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24~82岁,平均年龄为53±0.9岁,急性药物中毒1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16例,心力衰竭10例,其他9例。入选所有患者符合机械通气适应症,排除糖尿病、心肌梗死、严重感染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研究。

1.2方法

94例患者中经鼻气管插管85例,经口气管插管9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首先对患者解释治疗情况,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妥善固定气管插管,防止移位脱出,连接呼吸机后,查看呼吸机的供氧情况,保证患者的呼吸顺畅,整个操作严格实行无菌操作。若呼吸机管道内有冷凝水集聚,应及时倾倒处理,查看患者有无并发症,严格按照规范规定才可撤机。观察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①加强护理人员对有效洗手的重视。医护人员应在检查、操作以及护理前后按照规定严格洗手消毒,尤其是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每次与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后,应严格按照制度洗手,防止病原体传播。②气道管理。气管插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做好准确迅速,拍背吸痰、气管内吸引需要两个人配合操作,操作者依据要求必须佩带无菌手套以及口罩,用一次性吸痰管吸痰,定期更换浸泡液、吸痰杯。同时可将呼吸机、吸引器等的接头、管道、储水缸放入到浓度2%戊二醛中浸泡,浸泡时间应为0.5~1h,浸泡后,利用蒸馏水冲洗,晾干留作备用。护理人员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定期对呼吸机管道内凝水引流。③全身状态护理。预防性给予患者免疫球蛋白治疗,合并中性粒减少症状患者,可预防性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合理调整患者的饮食结构,保证患者每天摄入足够维生素、蛋白、热量。④口腔护理。用生理盐水以及浓度2%碳酸氢钠溶液清洗患者口腔,一天清洗2~3次,清洗时,患者半坐卧位,抑制胃过度扩张。选择消化道清洁剂时,应慎重选择,第一种方案,静注氧氟沙星,治疗4d,给予患者氧氟沙星、两性霉素B肠道给药,口咽清洗等治疗;第二种方案,静注头孢噻肟治疗,治疗4~5d,给予患者多粘菌素E、诺氟沙星、两性霉素等药物,结合口腔清洗。⑤活动护理。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呼吸锻炼,叮嘱患者每天至少锻炼3~5次,每次练习时间控制为5~10分钟,改善呼吸机,防止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护理实施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选择数据资料由SPSS19.5软件包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对照组44例,机械通气时间为(37.5±9.8)d,呼吸机相关肺炎10例,发生率为22.7%,观察组50例,机械通气时间为(28.2±8.0)d,呼吸机相关肺炎2例,发生率为4.0%,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t=5.3210,P=0.0015),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少于对照组(χ2=5.62,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发生与机械通气48h后拔管后48h内的肺炎,为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2]。据统计,因临床呼吸机的广泛应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有明显增加,已经引起国内外临床的关注。一旦患者出现呼吸机相关肺炎,容易增加脱机难度,增加住院时间以及费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甚至是死亡[3]。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临床在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时,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这两项指标对比,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实施,可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有利于促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

综上所述,机械通气治疗结合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减少通气时间,应用效果显著。此外,结合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对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死亡十分有效,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水电解质失衡、酸碱失衡,采用各种免疫调节剂,促心肺慢性疾病治疗康复,具体治疗方法选择,应考虑患者的个性化差异,制定一套合理的预防治疗方案,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

【参考文献】

[1]余虹.某医院呼吸机相关肺炎危险因素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5,10(4):357-359.

[2]陈贵华,王导新,李双玉等.集束化干预在机械通气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7):919-921.

[3]张英民,毛毅敏,孙瑜霞.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重症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