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激情——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学习激情——浅议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李丽娟

河南省濮阳县第六中学李丽娟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的双向交流环境,在此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权威,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想象,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对文本进行“二度”创作,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创新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写作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思考问题,或同中求异,或粗中选细,或大中取小。通过“设境——质疑——启智——实践”等环节的反复训练,学生的思路必将打开,思维必将被激活,从而创新能力也必将得到培养。

【关键词】创新;设境;启智;实践

【中图分类号】G335.22【文章标识码】B【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7-0090-01

素质教育是以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旨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境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欲望,所以,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学生创设情景,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能得到发展。教师要满怀热情地把微笑带进课堂,及时鼓励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评价,用简短而又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到“我能行”。并且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思考、多创造、多发明,这就要求教师进入课堂要放下架子,以学生的朋友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要勤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尽可能的缩短师生间的情感“代沟”,这就要求教师多一份微笑,多一份鼓励,多一份肯定。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第一步,也是最至关重要的一步。“设境”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活动的成败。

二、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创新往往从疑问开始。循循善诱的教师绝不直接告知学生“是什么”,而是巧于引发学生的疑问,勾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进而引导他们思考,最终达到剔除芜杂,求得真知的目的。质疑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启动器,有了它,整个“创新教育”这台机器才有可能运转起来。如《愚公移山》一课,“北山愚公,年且九十,率子孙荷担着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移山的艰难可想而知,愚公却壮心不已。在课上,我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愚公也太愚了,他不会搬家或绕山开道吗?”面对学生的提问,我没有加以否定。学生敢问说明他爱思考。如果学生提出问题,并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就会在主动探索中迸发出勤奋的火花。为此,我让学生再仔细阅读课文,联系文章的主旨来理解,本文主要赞颂愚公移山精神的可贵及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地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如果愚公搬家或绕山开道,课文就偏离了主旨,我们也就失去了学习本文的初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启智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广阔的空间,然后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教师创设的广阔时空中自由遨游,从而达到开发智力的目的。“启智”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推进剂”,有了它,创新教育才可能在实践与空间两个维度中展示它的无尽光彩。如《济南的冬天》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美丽如画的景象,其中“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一段是本文的精彩段落。在教学时,除了加强朗读、品词析句外,要还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为此,我让学生动手画他眼中小雪覆盖的山景。学生们用幼稚的笔,画了小山的秀美。绘画映文,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使想象插上了翅膀,在轻松快乐中得到创新。学生用笔、眼、心去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激发了创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实践

这里所说的“实践”是指在“设境——质疑——启智”等前提下,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所进行的一系列写作练习活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反映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如:根据下面划线句子的特点仿写句子:“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此题答案异彩纷呈,需要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根据知识的积累,大胆创新。本题答案既可写为“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也可写为“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等。再比如这样的训练:请以“冰”为题写一个意蕴深厚的句子。学生甲写道:“只会在乘船展示自己,却经不起季节的热抚。”学生乙写道:“你晶莹剔透的美源自经历了彻骨的严寒。”又如以“门锁”、“大树”为话题,学生写道:“以约束他人来体现自身的价值!”“自己倍受灼伤,也要为他人把绿荫洒下!”或贬或褒,异彩纷呈,体现了学生多角度的思维方式和善于另辟蹊径的创新精神。

以上就是笔者对语文教学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粗浅认识。其实,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传授语文基本技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个思想贫乏,思路狭窄,思维僵化的人是称不上具有高素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堂上的创新思维训练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