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探究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应用

刘代兵

重庆市垫江中学刘代兵

物理教学的探究过程,既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下,系统学习前人积累的物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又是增长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科学观念和态度、个性和谐发展的实践过程。本人在“单摆振动的周期”的一课(高一)教学中对探究走进课堂进行了深入尝试。

一、教学思想

在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比简单地接受知识、获取知识更为重要。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与空间,使学生不仅获取了知识,还经历获取这些知识的过程,让学生从发现问题中发展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掌握解决一般物理问题的方法。

1.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

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去做、去观察、去想、去感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使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还能充分展现物理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做成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教学常常是教师给定器材,学生没有选择器材的空间,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和“设计”课,把重点放到“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技巧性。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产生于怀疑。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它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问题的存在;二是探究内容对学生来说一定是未知的,经过努力可掌握的;三是能激发探究者的认识冲突、需要和期望。

具体实施为:①每组(四人一组)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部分器材,做成一个单摆,并测出其振动周期。(器材:穿有细线的小球,两个半径相等的金属球、一个塑料球,一个半径较小的金属球,摆线每隔10cm有一个标记,一个铁架台及木夹,秒表,条形磁铁若干,盛有水的烧杯,米尺等)②学生汇报各组测得的周期,得到不同的周期,使学生产生好奇与疑惑,学生提出:是什么原因引起周期不同?③由于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及知识的有限,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讲台上各种单摆的振动情况,引导学生观察单摆振动周期的特点。

2.形成假设

假设是根据已有的资料和客观事实,对探讨的问题设想出来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针对班级中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群体,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与自身水平相适应的见解,要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假说,或在教师点拨下提出假说,根据学生的水平,分成小组,明确分工,协作学习,教师在巡视中对不同情况进行指导。

具体实施为:①引导假设:通过学生自己组测得的周期与其他组的比较,及观察讲台上的各单摆的摆动情况,引导学生提出各自的假设。②梳理归类:影响单摆振动周期的因素。

a.与摆角θ(振幅)有关;b.与摆球质量m有关;c.与摆球半径大小r(r<<L)有关;

d.与摆长L有关;e.与地球的吸引力G有关……

3.设计实验与实验探究

在假设实证推理阶段,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假设检验的设计,进行实验观察、控制变量、记录数据或资料等。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协作、交流、反思,增强情感体验,调控探究过程。对于较快完成的组,组长应安排各组员对照议题,进一步回顾和思索,准备提问和交流。

具体实施为:如何确定摆线长度、摆球质量、半径、摆角、地球的引力等诸多因素中是哪个因素对周期产生影响,如何判断这个因素对周期有无影响或怎样影响。

引导学生得出测周期的大小或用两个单摆对比的方法。

方法确定:通过控制变量法和比较法确定影响单摆周期的诸因素。

(1)课题分类:①研究单摆周期T与摆角θ关系;②研究周期T与摆球质量m关系;③研究周期T与摆球半径r关系;④研究周期T与与摆线长度L的关系;⑤研究周期T与引力G关系。

(2)方案设计:各组选定一个课题,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对课题①的方案设计教师应提醒摆角θ的大小不同分为简谐与非简谐振动,其他课题只要求研究简谐振动情况。

(3)方案确定:各组学生汇报设计的方案,如课题①,取摆线长度L、摆球半径r、摆球质量m、引力G一样,而摆角θ不同的两个单摆,比较两单摆周期T的大小。

在实际教学中,关于课题⑤的方案设计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加以指导。如何得到质量不变而引力变化呢?尽管我们不能改变同一地方的g值,但我们可以模拟g的变化,如采用铁质摆球下放磁铁的方法,启发后有些学生还提出了以下建议:a.将摆球放在水中利用浮力减小引力;b.将单摆放在加速升降机中等。

(4)初步探究: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上述任一课题进行研究。

4.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当假设检验基本结束后,可选择一个完成假设的实验组阐述本组意见,其他实验组补充讨论的形式,展开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和探究,并回答他人的提问,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了解其实验方法和分析思路。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补充、质疑后,运用科学逻辑方法,对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和综合,发现规律和结论。

具体实施为:

(1)初步结论,每组由一位同学简要介绍实验的方法与获得的结论:①周期T与摆角θ有关,简谐振动当摆角θ<10°时,周期T与摆角θ无关;②周期T与摆球质量m无关;③周期T与摆球半径r无关;④周期T与摆线长度L有关,摆线长度L越大,周期T越大;⑤周期T与引力有关,引力G越大(磁铁靠近铁球),周期T越小。

(2)探究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学生方案测出两个单摆周期的大小并研究两者关系,学生实验得到: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

(3)引申探究:周期与重力加速度的定量关系,作为学生的课外探究方案。

(4)得到规律:单摆的周期公式为

三、教学效果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提出展开,以问题解决结束。协作、交流、表述贯穿各环节的活动之中,形成了气氛活跃、开放、民主的教学格局,培养了乐于合作、分享信息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通过探究过程,让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解决一般物理问题的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共同协作探究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采用“设疑→激疑→释疑”的方法,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和提高。从提出“探究的目标”到“控制变量法”与“对比法”,从“初步探究”到“重点探究”与“引申探究”以及用“磁铁增加引力”等,这些是学生创造思维中的一种飞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