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负压治疗技术在骨科慢性伤口的护理体会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创伤负压治疗技术在骨科慢性伤口的护理体会及效果

李荣荣

射阳县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300

【摘要】目的:研究骨科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创伤负压治疗护理形式的护理体会及效果。方法:选择40例我院骨科慢性伤口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20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行创伤负压治疗护理形式,对比2组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无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疼痛、PUSH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愈合时长、住院时长较短,实验组换药次数、创口pH值低于参照组,实验组骨科慢性伤口护理满意度(95.00%)与参照组(65.00%)相比较高,组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科慢性伤口患者通过床上负压技术予以治疗及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骨科;慢性伤口;创伤负压治疗技术;护理

慢性伤口是指创口受到感染、异物等因素所致的无法愈合问题,患者伤口持续发生炎性症状,临床中多指伤口不愈合时间超过1个月,患者多伴有溃疡、疼痛等症状,不仅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同时也造成患者身心健康受到干扰[1]。本研究对骨科慢性伤口患者实施创伤负压治疗技术予以护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骨科慢性伤口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20)与参照组(n=20)。其中实验组男性骨科慢性伤口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最小年龄23周岁,最大年龄76周岁,中位年龄(46.37±11.25)周岁。有交通事故伤8例、机器碾压伤6例、运动伤害6例。参照组男性骨科慢性伤口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最小年龄21周岁,最大年龄74周岁,中位年龄(46.35±11.23)周岁。有交通事故伤10例、机器碾压伤5例、运动伤害5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伤害原因等基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分组方式经由可比性检验合格。

纳入标准:(1)均为骨折术后伤口不愈合症状;(2)创口不愈合时间超过30日;(3)患者了解本研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2)血糖不稳定;(3)认知能力异常[2]。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为患者清洁创面,根据患者创口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敷料,针对部分创面较大的患者,应用引流条实施引流。实验组行创伤负压治疗护理形式,具体措施包括:其一,清洁患者创面,选择高分子复合材料,按照患者创口大小及形状修剪敷料,在患者创口上予以覆盖,并在其上覆盖生物半透膜,将四周完全、严密贴合后封闭创口,连接负压引流管,压力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调节,一般在45至55kPa[3]。在创伤负压治疗中密切按照无菌化操作原则进行处理。其二,患者长时间受到创口不愈合的影响,其心理及情绪较差,对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予以全面的心理干预,掌握患者心理状态产生原因,通过心理护理方式调整其情绪,同时也可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保障其临床护理效果。其三,骨科慢性创口需根据其引流情况加以观察,了解其负压引流装置的压力、液量、颜色、性质,记录患者创面情况,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性。另外,需保持引流管的畅通性,向患者介绍引流管自我保护方式,避免患者在休养期间发生引流管牵拉、扭曲等问题[4]。其四,每2至4日为患者更换一次敷料,如患者治疗期间敷料发生污染后需及时更换,必要时可给予患者银离子敷料,银离子敷料能够保持患者切口湿润,并降低创口微生物,促进其创口早日恢复[5]。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换药次数、愈合时长、住院时长、创口pH值。在患者护理前后评估其疼痛感和PUSH评分,其中疼痛感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予以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通过《伤口愈合量表(PUSH)》评估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满分17分,分数与患者愈合情况成反比[6]。采用《护理满意度》量表评价骨科慢性伤口患者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情况,满意为16-20分、一般为11-15分、不满意为1-10分。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40例骨科慢性伤口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换药次数、愈合时长、住院时长、创口pH值及护理前后疼痛、PUSH评分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患者骨科慢性伤口护理满意度情况行X2检验,采用(n%)表示。数据通过P<0.05作为校准基线,判断本研究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科慢性伤口患者治疗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骨科慢性伤口治疗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实验组愈合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换药次数、创口pH值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2.2骨科慢性伤口患者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骨科慢性伤口护理前后相关评分数据(见表2),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实验组疼痛、PUSH评分均低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明显(P<0.05)

2.3骨科慢性伤口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骨科慢性伤口护理满意度情况(见表3),实验组骨科慢性伤口护理满意度(95.00%)高于参照组(65.00%),两者差异明显(P<0.05)。

3讨论

骨科手术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创伤后患者恢复情况欠佳,超过30日以上创口未见愈合,临床中将此类创口称之为慢性伤口。慢性伤口临床护理难度较高,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予负压创面治疗技术予以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创口不愈合问题[7]。本研究予以骨科慢性伤口患者负压创面治疗及护理,其结果显示,实验组愈合时长、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换药次数、创口pH值较低,护理前2组患者相关评分未见明显差异,护理后实验组疼痛、PUSH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实验组骨科慢性伤口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负压创面知料方式通过负压方式将创口区域的分泌物及组织液予以吸除,在实际护理过程之中,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敷料,并通过生物半透膜将其创口完全闭合,如闭合不当则会造成负压引流失败问题,同时闭合后也能够隔离患者的创口,避免外界细菌造成创口感染的问题。另外,需注意骨科慢性伤口患者的心理干预形式,坚持以患者为主体的护理原则,保障其身心健康,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王婷婷、吴文涛选取100例慢性伤口患者进行对比研究[8],常规组纳入50例常规护理形式的患者,负压组行负压创面治疗及护理,其结果显示,常规组创口愈合时长为(25.4±4.3)日,长于负压组的(11.9±3.1)d;常规组住院时长(34.0±5.7)d,长于负压组的(15.7±3.5)d。上述结果与本研究具有一致性,实验组愈合时长(9.92±2.34)d、住院时长(13.62±3.18)d;参照组分别为(23.39±4.82)d、(31.67±7.72)d,实验组愈合时长及住院时长均短于参照组。上述结果表明,慢性伤口通过负压创面治疗与护理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创口愈合时长,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骨科慢性伤口患者予以负压创面治疗与护理形式,患者在治疗期间疼痛感水平较低,能够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因此,负压创面治疗技术及护理模式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娟,蒋琪霞,刘颖,等.给氧负压封闭伤口治疗在骨科慢性伤口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6):650-654.

[2]祁荣,谢红梅,柯利,等.藻酸盐类敷料结合创面负压引流技术在慢性伤口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s2):176-177.

[3]王春霞,王群,何培培.医护合作模式下的湿性愈合疗法在骨科慢性伤口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4):53-54.

[4]李飞.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在骨科慢性伤口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综合版(上旬刊),2018.

[5]陈春杏.1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大面积慢性伤口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4):129-130.

[6]许腊梅.改良伤口负压吸引技术在老年慢性伤口患者居家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9).

[7]张宏亮,高文华,刘学亮,等.富血小板血浆联合负压伤口疗法对骨科难愈性创面的治疗效果[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

[8]王婷婷,吴文涛.创伤负压治疗技术对骨科慢性伤口治疗效果分析及相关护理体会[J].山西医药杂志,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