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员翻译能力结构解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译员翻译能力结构解析

吴咏花

OnTranslators'TranslationCompetenceStructure吴咏花WUYong-hua(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咸宁437005)(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Hube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ning437005,China)

摘要院翻译研究领域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译有不少成果,但对于翻译教学而言,培养合格译员必须从译员能力的高度进行设计和操作。综述国内外对翻译能力和译员能力的研究,在西班牙PACTE翻译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重新界定译员能力,并根据该能力划分提出翻译教学改革的建议。

Abstract:Theresearchabouttranslationcompetence(TC)isquitefruitfulinthepastdecades.Itisnecessarytodesignandimplementtranslationteachinginordertotrainhigh-qualitytranslators.BasedontheresultsaboutTCgivenbyPACTE,tentativeresearchiscarriedoutontranslator'scompetence,andthensometranslationteachingreformstrategiesaresuggested.关键词院翻译能力;PACTE;译员能力;翻译教学Keywords:TC;PACTE;translator'scompetence;translationteaching中图分类号院H059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19-0292-02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翻译能力(TC)研究成为国外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西班牙PACTE从1997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对译者翻译能力的研究。该小组通过对专家译者及翻译教师的具体翻译过程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构建出了翻译能力的构成模式以及翻译习得模式。(仝全辉:2010)国内有关翻译能力研究的较新专著有王湘玲的《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2012))。穆雷(2006)从翻译测试的角度对翻译能力和译员能力进行了界定。苗菊指出:“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识别、描写、界定、分析它的构成,目前仍然在探索阶段。”(2007:47)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不少文章所探讨的翻译能力是在“听说读写”综合影响下的“译”,属于微观层面的翻译能力探讨。

1PACTE翻译能力模式PACTE将翻译能力定义为“事翻译所必需的潜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该研究机构在1998年对翻译能力进行了细化,并在2000年对该翻译能力进行了修订。

转换能力是完成从原语文本到目的语文本的转换过程的能力,为各种翻译能力的交汇点,起着调节其他四种能力的枢纽作用,包括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和职业工具能力。对译者而言,双语交际能力可以划分为原语的理解能力和目的语表达能力;语言外能力由一般常识和专门知识组成,由译者根据每次的翻译任务来激活;心理生理能力指运用各种心理活动技能、认知能力和态度资源的能力。职业工具能力包括翻译行业的工具知识和技能,如文献查阅、新技术、翻译市场,还包括译者的职业道德。策略能力为译者用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个人能力,如区分主要和次要的意义、搜索信息、释意、有序地文献查阅等。

PACTE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能力模式:淤原先的能力由子能力所代替;于解决了1998年模式中的转换能力和策略能力的矛盾,原来处于中心地位的转换能力由策略子能力替换了,这是本次修订的最大突破;盂原本处于外围的策略能力改为了心理生理因素,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说明研究人员认识到译员作为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其生理心理因素对翻译活动起着关键作用。

2译员能力模式DonaldKiraly(1995)提出了译员能力,尽管推崇对译员进行职业化和市场化的训练,然而其并没有针对译员能力进行细化和深入研究。可以将翻译能力扩充到译员能力,该能力包括翻译能力和心理生理能力,该划分符合传统的对人的特质划分为智商(IQ)和情商(EQ),翻译能力和心理生理能力分别相当于译员在翻译领域的IQ和EQ。

图2中,译员能力有翻译能力和心理生理能力构成,将译员的心理生理能力提高到与翻译能力旗鼓相当的地位。翻译能力的内涵与PACTE模式十分接近,包括策略能力、工具能力、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则包括生理能力、心理态度、交际能力、认知能力和双文化能力。生理能力强调的是译员的身体状况,能否承受高强度的翻译工作。心理态度是译员的职业道德、对翻译任务的重视度、自我完善的动机、必要的职业好奇心理、毅力、自信心和批判精神等,这也是译员完成翻译任务的必要保障。交际能力为与翻译市场和客户沟通的能力和翻译团队内部协作的能力。认知能力为对周围环境的理解、思辨和接受能力。译员必需清醒地了解所处的环境才能做好一切必要的应对措施。双文化能力作为比较特殊的一种能力,在翻译能力和心理生理能力中均占据了一席之地,因为翻译中的语言转换必然涉及到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也一定涉及到译员的心理活动、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等。本模式的最大特点为将译员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特质的个体来看待,充分考虑每个个体的不同对翻译能力的习得和运用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

3译员能力模式下的翻译教学一般认为翻译是可以教会的,因而对学生译员进行翻译能力培养是翻译教师的任务。(OrozcoMariana,2012)但是翻译教学仅仅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注重译者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培养合格职业译员的目的。

(穆雷,2006)在译员能力模式下,如果要培养出顶尖的翻译人才或是能适应市场需求的译员,需要对现行的翻译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调整。

首先,承认翻译教学对译员能力培养的局限性,即在心理-生理能力方面对译员不可能有太大的影响。为了提高翻译人才的质量,需要在翻译专业招生的阶段对译员的心理-生理特质进行一定的专门测试,选择符合条件的人才,而不是单纯根据其语言能力或者是高考的英语分数来确定。其次,将现行的针对翻译能力的教学进一步细化,划分为纯粹的翻译能力教学板块和心理生理能力培养板块。

翻译能力教学板块可沿袭以往的翻译教学模式。心理生理能力培养方面则适宜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翻译实践、尤其是直接来源于翻译市场的真实翻译项目来进行。借助于翻译项目中的小组模式在实战中锻炼译员的交际能力。在学生译员开始翻译专业的学习后,需要定期对译员的翻译能力提升进行跟踪,同时通过真实的或是虚拟的翻译项目对译员的实战能力进行检测,由此可以检验译员能力的发展。对能力提升达不到要求的译员,可实行淘汰制。此阶段的淘汰制需要结合目前对译员能力的量化评估体系来进行,以便客观实在地反映译员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院[1]KiralyDonaldC.PathwaytoTranslation:PedagogyandProcess[M].Kent,Ohio:theKentStateUniversityPress,1995.[2]OrozcoMariana.BuildingaMeasuringInstrumentfortheAcquisitionofTranslationCompetenceinTraineeTranslators[C].SchaffnerChristina,AdabBeverly,DevelopingTranslationCompetenc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上海翻译,2006(2).[5]仝亚辉.PACTE翻译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3(5):88-93.[6]王湘玲.建构主义的项目式翻译能力培养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