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开展护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体会

/ 2

产科开展护理延伸服务的实践与体会

朱汝成

朱汝成(江苏省仪征市人民医院妇产科2114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311-02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优生优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妊娠期是女性一生中的特殊生活阶段,如何安全地度过这一阶段,与医护人员及时、周到、细致、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工作息息相关。现在都是宝贝生宝贝,一旦新宝贝落地,产妇及家属往往手足无措,为满足他们的需求,我院在落实、强化产妇住院期间健康教育的同时,于2011年5月新开展了一系列的护理延伸服务,现介绍如下:

1.护理延伸服务的实践

1.1对象住院及出院的所有孕产妇及家属。

1.2方法及内容

1.2.1开设科内健康教育课堂每周五由护士长主讲,利用多媒体幻灯片为孕产妇及家属集中授课。主要讲解内容为: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安全注意事项、新生儿常见的生理现象(其中生理性黄疸为重点讲解内容)、新生儿游泳,新生儿抚触、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新爸爸、新妈妈们进行亲子交流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新生儿护理,减少依赖性,母婴共同成长。同时也告知他们出院后产科为他们提供的延伸服务内容,引导所有听课人员主动配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及管理,并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40分钟左右的课程,所有听课者聚精会神,积极参与。

1.2.2出院后电话随访电话随访是双向的,一是告知所有产妇及家属母乳喂养热线,出院后可随时来电咨询在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问题。二是护理人员对所有出院产妇进行电话随访。我科自2008年开始对出院产妇开展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产妇出院一周内,由责任护士根据回访登记表上的信息逐一电话回访。回访时了解产妇出院后的康复情况、母乳喂养状况、新生儿脐带是否脱落等,提醒其及时行新生儿预防接种及体检。同时对产妇提出一些问题,逐一耐心解答,特殊情况提醒其带婴儿来科咨询或来院就诊。

1.2.3建立网上QQ群针对现在的新爸爸新妈妈都是年轻人,善于使用QQ、微博等现代网络,为方便随时咨询育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科于2011年4月建立了网上QQ群“母婴乐园”。每晚19:00至21:00安排科内护士轮流在线,为新妈妈们解疑答惑,也为新爸爸新妈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他们在群内互动,探讨育儿心得及产后康复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新爸爸新妈妈们的认可及积极参与,因参与者众多及群活跃度高,2012年8月又建立了“母婴乐园2”QQ群,两群可容纳1千人。

1.2.4提供出院后的母婴来院咨询及行相关护理我院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因条件人力所限,暂未能开展家庭访视。自2011年4月始,所有出院后的母婴均可来科内咨询,护理人员与出院后的产妇及家属面对面地交流,解答他们的疑问,予以针对性地指导,同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护理服务,如免费为新生儿测黄疸、脐部护理等,免去了复测黄疸的新生儿家属去儿科门诊挂号、排队、等候的不便。

2.护理延伸服务的体会

2.1强化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了产妇及家属的遵医行为。待产妇新入院时对环境、医护人员的不熟悉,产妇在产后回房时,因体力未恢复、疼痛等原因,均影响护理人员一对一健康教育的效果。加之个别护理人员宣教时比较机械,缺乏沟通技巧,产妇住院时间短等等原因,均影响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效果。经验证实,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后指导,但都处于理性认识阶段,未真正运用到实践中,产妇出院后在角色适应、自我护理及新生儿照顾中明显出现力不从心的客观现实,因此,产后专业、规范、及时、正确的、多样化的延伸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1]。

2.2加深了护患感情,密切了护患关系。实践证明,护士一个简单的关心、问候,护士长的孜孜讲解,网上平台的方便快捷,出院后的来院免费服务,这一系列措施,倾注着护理人员浓浓的情谊,传递着亲人般的关心与温暖,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2.3丰富了护士的内涵,扩展了专业护理服务。开展延伸服务,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要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在与孕产妇一对一的交流过程中,护士要根据她们的个性特征、文化素质,用通俗的语言耐心地解答。护理人员通过对一些常见问题如母婴营养、新生儿护理等的讲解,及时帮助母亲树立正确的理念,纠正不良习俗,提高了产妇的自我管理及新生儿护理的能力[2],也为专科护理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4优护工作又上新台阶,提升了科室与医院的形象。优质护理的内涵是以病人为中心,规范临床护理,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护理服务。护理延伸服务的开展赋予了优质护理新的内涵,得到了产妇及家属的好评,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形象,为医院获得了较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27):89-90.

[2]李红.基层医学论[J].2010,6(14):49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