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专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2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

郭运清

郭运清(大名县张铁集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说长道短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应试和应用的区别,让学生明白越是改革开放,对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而知识和能力无疑是未来社会竞争的最有力的资本;明白考试只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远不是什么目的,考试总有终结的时候,应用却要伴随终生;明白有高分并不等于有高超的应用能力,分数和能力的背离乃是学习的大患,它会麻痹现在,贻害将来,生活中不乏“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例子,但也充斥着书是读了不少,却不知如何运用的困顿。学习目的错位往往导致日常行为的艰窘,这也从另一面昭示我们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

2.教学相长

从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学失之于教师的单向灌输,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升学”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消听、记,作业中重视或照搬教师的思路,复制教师的答案,取得语文高分便有了保证。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了教师唱独脚戏的舞台。如果说这种教法在偏重于传授基础知识的初中阶段勉强适用的话,那么到了以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为重点的中专阶段就显得不合时宜了。我们强调重“教”又重“学”,、教学相长”。《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先生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可见,科学的教法除教师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外,还必须对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知识基础等有清楚的认识,一味地“死填”、“硬灌”、“死记硬背”,那是不能用“苦学”、“勤奋”所能搪塞、掩盖的,那是摧残人才的封建教育,不符合新时代的需要。我们一定要奋力追求有价值的科学化、现代化的教法,那就是还必须赋予“教学相长”以新的含义,变教师单向灌输为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教与学结合,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语文专家张志公先生最近在《对当前中学语文教改的意见》(见《语文学习》199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速度偏低,不能适应国内、国际发展快的需要……;二是实用性不强,学了不管用……”。他呼吁“需要追求效率和实用”,说这既是科学问题,又是艺术问题。提高效率的教法应该是教学相长。中专语文教学必须在初中教法的基础上刻意求新,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师云亦云,书云亦云是某些初中学生思维禁锢、想象力枯竭、学而不能致用的根本原因。殊不知只有积极思维才是人们开启智慧宝库的最好钥匙。我们要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体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多向思维,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即使有所偏颇,也对其精神给予肯定。以期形成一种宽松、进取、求实、创新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逐渐冲破已有的思维障碍,做到既尊重教师的劳动,又与教师在心理上“断乳”。语文学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不会只有一种认识和理解,而仅仅靠教师一个人包办代替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求同存异,求异存同,百花齐放,殊途同归,以求“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诗句)。只要有新意,能自圆其说,就应该允许商榷,有保留的权利。要使教学在一个民主、融洽的气氛中作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中专语文起始教学要开创这个新局面。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高效率、高实用的两全其美的境界。

3.口笔同练

中专生作为未来现代化生产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除“专业”之外,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这两个能力是构成语文素质的基本层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面对高度知识化、信息化和频繁交往的社会,口头表达能力尤为需要。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36%的学生反映初中语文是“满堂灌”、老师“一言堂”的,学生只是苦苦地跟着笔练,因为它是获取分数的主要手段。如果把口、笔比作“两条腿”的话,那这个失衡而拐脚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注重口练,然后口练、笔练同步,求得均衡发展。在具体操作中,要多辅以课堂提问、一分钟演讲、二分钟辩论、复述课文等。这是现代化人才的要求和召唤。语文教师在设计每一堂语文课时,都要考虑到在突出重点的情况下,听、说、读、写全面训练。

4.加快节奏

中专语文教学任务很重,在有限的近300教时内要完成四册语文书的教学,时间是够紧的了。特别是把中、小学的一教时为一个基本教学单位改为两教时为一个基本教学单位,知识和训练的密度高了,教学容量大了,速度快了,已远非初中阶段所能比拟。这样,迫使中专教师避免传统意义上的不厌其烦的“嚼烂喂食”,迫使学生放弃以往习惯上的“细嚼慢咽”,而与教师一起“食而后化”,加快教学节奏,实打实地进行语文训练。从教师指导的角度讲,加快节奏应注意四个结合:粗教与精教结合,教读与自读结合,阅读与写作(作文和应用文)结合,书内和书外结合,让课堂从教室一直延伸到家庭、社会,以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提高学习效率。

5.言近旨远

初中语文教学“短平快”式的应试型教学其危害就在于它只顾眼前“抢升学跑道”的“短期行为”,学生缺乏长期的受益终身的奋斗目标。中专是完成型的教学,其语文教学目标不是眼前的、短暂的,而是长远的、持久的,那就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能说会写”的新世纪的中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师所做的工作不是表面的、肤浅的,而是深刻的、根本性的。中专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90分钟的课堂,不能“一张试卷定终身”。可以开辟书法、影视、推普等众多的第二课堂活动,应用口试、笔试等多种考试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中专语文的起始教学会日臻完善,中专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有位名人说过,目标高远,才能持久。我们谈中专语文起始教学时和它的“终点”遥相呼应,这是必需的。

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在跨越这两个不同学习阶段时的生理、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指导思想,再辅以科学化、艺术化的教学手段,中专语文的起始教学就一定能与初中的语文教学实现顺利而圆满的衔接和转轨,从而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学好本领创造新境界,开辟新天地。

收稿日期:2011-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