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 1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张艳艳桑惠伊张锋

张艳艳桑惠伊张锋(安徽省太和县中医院骨四科23660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因骨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越来越多。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具有矫正畸形,改善患膝功能,缓解疼痛等优势,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手术危险高,术后并发症多,术后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和很多原因有关,如假体的选择,手术医师的技术,患者的个人体质等,但良好的术前、术后康复指导也是获得理想疗效的重要环节。2006年6月一2011年6月,我科室成功为28例患者进行了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改善了生活质量。现将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女16例,男1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8岁。膝关节骨关节炎15例,类风湿关节炎6例,创伤性关节炎7例。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护士要有针对性的给患者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介绍膝关节置换的有关知识及必要性,使患者对疾病有所认识。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思想负担,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2.1.2术前准备协助患者完善各项检查,协助术区皮肤护理。指导患者床上训练大小便及患肢股四头肌收缩锻炼、踝趾关节主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老年患者往往多合并有一定内科疾患,术前也应积极治疗,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2.2术后护理

2.2.1病情观察早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常规吸氧、心电监护,妥善固定引流管,观察引流液量、色、性状并保持通畅,术后24~48h引流液量<50mL时可拔除引流管。但如果短时间内引流量过多时可暂予以夹闭,防止过量的引流,引发的严重贫血。

2.2.2疼痛的护理疼痛是外科手术后不可避免的症状,但术后早期严重的疼痛,可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饮食、睡眠和心理状态等,对疾病的康复不利。因此目前对术后对疼痛的护理越来越重视。术后使患者取舒适的卧位,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动作轻柔,保持病室安静舒适,采用主动与其交谈、分散注意力等心理疏导方法减轻疼痛。早期给予药物持续镇痛,可显著缓解术后早期的疼痛。

2.2.3预防感染感染是关节置换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应严密观察体温变化,保持术区切口的清洁、干燥,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病情稳定后,可予以中医中药预防感染,减少长期抗生素应用的耐药现象。

2.2.4观察患肢血液循环、肿胀情况下肢的大关节手术是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特别是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或高血糖等内科疾患,由于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术后各种栓塞性疾病的好发人群。同时这些患者术前多因膝关节病损,下肢活动明显减少,甚至长期卧床;由于心、肺及血管瓣生理功能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胸腔负压减小及心排血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而术后因伤口疼痛、麻醉反应也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这些因素均使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极易造成血栓。故密切观察患者神志、患肢温度、颜色、感觉活动、肿胀、疼痛、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术后积极的患肢功能锻炼,以有利于静脉回流;并且要使用抗凝药物。

2.2.5基础护理患者术后早期需要卧床制动,生活不能自理,应协助其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并注意预防卧床导致的褥疮、坠积性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

2.3术后康复训练术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及踝趾关节伸屈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患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后3~4天以后,患膝已无明显疼痛时,且手术切口愈合良好时,开始进行膝关节的伸屈功能锻炼,可在CPM机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锻炼的强度和频率逐渐增加。术后1周后,手术切口及周围已纤维瘢痕化,关节周围韧带及软组织固定较牢固,不易发生脱位,此期以增强肌力为主,扩大关节活动,并不完全负重下床活动,并注意防止跌伤,循序渐进的练习行走。

2.4出院指导患者一般于术后2周可出院,出院以后继续加强功能锻炼,以增加关节活动度。注意加强营养饮食,增强机体抵抗力。院外继续口服抗凝,预防感染及抗骨质疏松药物。避免不良的生活姿势及剧烈运动,防止假体的松动和脱位。定期至院复查,一般可于术后1,3,6月复查,以后可每年复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