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骨科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研究

李雅丽

李雅丽(内蒙古医科大学骨外科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9)

【摘要】目的研究骨科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对于骨科护理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骨科近年来收治的70例重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分析依据,根据治疗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传统手术下钢板固定联合外石膏固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式。结果7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为期一年的随访,患者骨折部位均全部愈合,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科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可以大大弥补传统技术的不足,降低护理难度,减少并发症,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骨科新技术护理方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7-0219-01

近十余年来,骨科临床相继涌现出了一批新式治疗技术,如各种骨折的内、外固定技术、人工关节置换、微创手术等,骨科治疗新技术也带动了骨科护理方式的变革与发展,本文以我院对于严重肱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治疗与护理方法为研究根据,探讨传统手术下钢板固定联合外石膏固定及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法对于临床护理的影响,现将护理路径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我院骨科在2012年4月—2013年11月间收治的患者中,随机抽选出70例重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完整资料为探究依据,根据治疗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平分为实验组(n=35)与对照组(n=35),其中实验组患者接受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接受传统手术下钢板固定联合外石膏固定,观察组中男22例,女13例,平均年龄(37.5±5.8)岁,骨折类型:闭合性24例,开放性11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3±6.2)岁,骨折类型:闭合性22例,开放性1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显示无明显差别,资料间具有相似性及可比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下钢板固定联合外石膏固定,观察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充分暴露骨折部位后,将骨折端内的骨痂及血肿彻底清除,关节内简单骨折者应先精准复位关节面骨折,骨端则选用松质骨螺钉,骨干内则多选用皮质骨螺钉来对髁部骨折块进行加压与固定,再复位干骺骨折端,以2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骨块,术中需将2块3.5mm的重建钢板预弯成与肱骨远端形态相符的形态,以利于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两块钢板之间的角度以90°为宜;低位骨折应以3.5mm的重建钢板按照内侧柱的形态进行预弯,至少使用2枚螺丝钉对骨折远端进行固定,其中最靠近骨折远端的螺丝钉需与肱骨干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而邻近近端的螺丝钉需与肱骨干保持垂直,从而形成稳固的内部锁定结构。[1]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4.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若P<0.05,则提示组间数据差异较为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详见下表。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表(例,%)

组别优良一般优良率

观察组(n=35)2310233(94.29)

对照组(n=35)1611827(77.14)

70例患者术后均接受为期一年的随访,患者骨折部位均全部愈合,按照Cassebaum评分标准对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其中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29%,一般率为5.71%,对照组优良率为77.14%,一般率为22.86%,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可实现骨折部位的高稳定性固定,从而降低了骨科护理的工作难度,为临床护理创造了许多便利,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为传统钢板内固定的延伸,同时避免了外石膏固定,简化了护理程序,且患者的功能恢复快,大大降低了传统术后长期卧床所带来的并发症,新技术的发展也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护理人员须对新技术具备足够的理解与掌握,临床护理路径也发生了如下转变:

3.1关注心理护理

负面的情绪及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治疗效果及康复进程,骨科创伤患者既要应对骨折后的伤痛,又要面对伤残的风险,故骨科创伤后患者均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心理护理已成为目前骨科临床护理中的重要一环,针对骨伤患者开展心理护理,不但有助于建立良性的护患关系,降低护患纠纷,还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纠正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的不良认知,使其对治疗效果持有理性态度[2]。

3.2完善的围手术期护理

现代护理强调整体护理,除了常规的术前护理准备外,还包括手术可能涉及部分的护理,骨科微创经皮术无需刮除体毛,因内镜引导下的手术切口较小,感染几率较传统大范围暴露手术几率小。的观察与护理仍为必不可少的,微创术后的骨折患者无需长期卧床静养,可早日下床活动,所以,术前健康知识宣教及术后功能康复训练成为护理的要点,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等并发症。尽管微创手术切口小,但仍有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不能放松护理警惕。

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骨科疾病诊断新理论与治疗新方法不断涌现,尤其在微创外科、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材料等方面的研究极大地促进了临床骨科学的发展,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极大地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患者功能康复情况理想,本组采用微创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的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治疗优良率可达94.29%,远高于传统治疗方法(P<0.05),且护理工作量也较以往获得了明显的减轻。笔者认为,随着骨科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骨科护理工作也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要求,骨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知识与水平,才能保证护理工作与骨科治疗新技术的同步与协调[2]。

参考文献:

[1]杨大鹏.骨科医疗新技术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2,32(23):112-113.

[2]李旭辉.浅谈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外医疗.2011,15(0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