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探讨

林艳华

林艳华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蒙古族中学028300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肥胖人群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肥胖和高血压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肥胖高血压人群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较高,因此,加强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真探讨了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以期为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肥胖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探讨

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定义为过多或异常脂肪组织堆积。近年来,不同性别、年龄段人群中肥胖占的比例均有所增加,致使高血压发生机率也随之上升,给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因此,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提高肥胖高血压疾病的预后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肥胖神经生物学机制

1.血清脂联素

血清脂联素是生物脂肪组织分泌较多的蛋白产物,能影响生物机体内糖脂代谢以及胰岛素敏感性。同时还具有抗动脉硬化、调节血压的功能。体重增加后脂联素使唯一表达呈现下降趋势的脂肪因子,由此可判断肥胖可能产生了抑制脂联素表达的因子。研究证实,脂肪组织敏感性胰岛素抵抗(IR)会给脂联素的表达水平产生影响,当肥胖组织减少时脂联素的表达随之升高,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

研究证实高血压合并IR患者体内脂联素浓度有所下降,不过高血压、IR以及脂联素血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未证实。另外,脂联素基因变异会直接影响脂联素水平,尤其Prs266729基因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表明脂联素却与高血压确有关系。另外,脂联素对心血管疾病预后作用观点并不统一。部分研究结果显示,高血清脂联素可降低男性心肌梗死发生率,而低血清脂联素会引起机体出现多种代谢性疾病。但脂联素是否能起到保护心血管的目的并不明确。

2.瘦素及瘦素抵抗

瘦素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其与高血压间的联系目前并未得出统一结论。相关专家以动物为对象进行研究,认为高瘦素状态和高血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在人类中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存在分歧:黄蓉[2]等研究证实瘦素和血压存在一定的关系,而Frank[3]等研究认为高血压和瘦素水平无关。

生理状态下,瘦素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NO,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NS),其中SNS可引起血管收缩,而NO可起到舒张血管的效果。两者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血压至正常水平。对肥胖者而言如患慢性高瘦素血症肾脏和下丘脑会产生瘦素抵抗,致使NO释放水平降低,SNS增强,引起肥胖者血压升高。另外,选择性瘦素可能仅抵抗能量代谢功能,而不会激活SNS,也会导致肥胖者血压升高。

二、胰岛素和IR的关系

研究表明超重者胰岛素水平比非超重者高,且高血压前期、高血压以及IR间的正相关性较为明显[4]。另有研究认为高血压和IR存在独立相关性[5]。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连接高血压与肥胖的重要桥梁,高血压可有以下原因造成:胰岛素阻碍内皮细胞正常的合成NO,同时还可刺激内皮细胞释放内皮素,使血管的舒缩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导致血压升高;胰岛素会间接或直接影响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细胞外液容量或致钠潴留,导致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血压升高;高胰岛素血症通过激活腰交感神经,使机体产生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的升高;IR影响Ca2+-ATP酶的活性,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Ca2+浓度增加,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胰岛素有助于细胞有丝分裂,进而刺激心脏细胞的增生,结果因心脏肥大而致血压升高。

三、肥胖和醛固酮系统间的关系

醛固酮系统借助效应分子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调节神经内分泌、血压以及电解质。相关专家研究表明体重指数比较高时,血浆中含有较高浓度的醛固酮和肾素,由此可知肥胖者醛固酮活性较强。

醛固酮导致血压升高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类:肥胖者的血管附近脂肪组织较多,无论是氧化应激效应还是致炎均较强,导致脂肪组织分泌较多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成分。经动物实验证实,脂肪组织分泌的AngⅡ与血管紧张素原具有升高血压和促脂的双重作用;处于肾内的醛固酮系统刺激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降低,促进集合管对钠的冲吸收,并分泌大量醛固酮,致使血压升高;循环醛固酮系统可提高心肌收缩能力,增大外周血管阻力,致使血压升高;有研究证实脂肪组织可促进醛固酮的分泌,而醛固酮和AngⅡ之间为协同关系。

四、肥胖和SNS间的关系

肥胖者交感活性受很多因素影响,例如高胰岛素血症、低胃饥饿素血症、低脂联素血症等,其中瘦素在高血压和SNS亢进间发挥重要作用。肥胖者SNS活性因组织的不同而不同,例如,骨骼肌和肾的SNS活性升高,而心脏SNS的活性会降低或维持在正常水平。另外肥胖者SNS活性还受脂肪分布、种族等因素影响。

SNS活性升高和肥胖性高血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肥胖者肾的SNS活性升高明显;给予患者肾上腺素抑制剂后,血压降低较体瘦者明显;经动物试验验证,将肾交感神经去除,血压和钠重吸收能力降低。如SNS被持续激活可使外周血管阻力大大增加,降低钠的重吸收导致血压的升高。

五、肥胖与微循环间的关系

肥胖常引起微循环出现障碍,尤其微血管障碍和高血压、IR间具有密切关系。大量研究证实在微循环灌注、冠状动脉灌注上,肥胖者较非肥胖者低。因此,肥胖确与微循环间有关,具体体现在:首先,以肥胖大鼠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微血管灌注不足由NO量降低以及氧化应激减弱引起;脂肪组织增多和血管慢性炎性反应存在相关性,往往导致细胞因子含量增加;脂肪组织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也会随之增加,使毛细血管灌注降低;管周脂肪组织可调节内皮功能,进而影响末梢循环且具有血管选择性。不过肥胖者在活性氧和瘦素影响下,抑制管周脂肪组织抗血管收缩效应。而且管周脂肪组织可加剧肠系膜动脉的收缩反应。

之前认为高血压导致皮内细胞产生较多的活性氧,进而导致微循环出现障碍。但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证实,高血压由微血管的改变引起。即高血压早期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生机率较高。另外,高血压会致微血管变得稀疏化,反过来微血管稀疏化可增加外周阻力,引起血压升高。

六、肥胖与氧化应激的关系

氧自由基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增生及细胞的生长增殖等过程。活性氧由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分泌,会直接或间接的损伤组织,影响NO的正常分泌。

大量实验证实,活性氧与IR关系密切,且人类的IR与细胞内抗氧化机制障碍有一定的相关性,而抗氧化有助于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脂肪细胞通过影响蛋白酶和ROS的产生,对糖代谢产生影响。

另有相关专家以胖、瘦盐敏感性高血压大白鼠为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胖大白鼠肾脏损害程度重于瘦大白鼠,而且和高血压无关。肾脏损害和肥胖造成的肾脏氧化应激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肾脏结构被破坏后钠的排泄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而钠潴留和血压升高又会使肾脏结构破坏加剧,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血压的连续升高。

七、总结

近年来,肥胖高血压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给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加强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对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各国非常重视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治疗该病症上还需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争取找到质量肥胖高血压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1]杨丽睿,张慧敏.肥胖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现状[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3,02:182-185.

[2]因黄蓉,肖毅,钟旭,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高血压及瘦素的关系[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0,32(2):157-161

[3]FranksPW,BrageS,LuanJ,etal.Leptinpredictsaworseningofthefeaturesofthemetaholicsyndromeindependentlyofobesity[J].ObesRes,2005,13(8):1476-1484.

[4]KawamotoR,KoharaK,TabaraY,etal.Insulinresistanceandprevalenceofprehypertensionandhypertensionamongcommunity-dwellingpersons[J].JAtherosclerThromb,2010,17(2):148-155

[5]LaiTS,CurhanGC,FormanJP.Insulinresistanceandriskofincidenthyper-tensionamongmen[J].JClinHypertens(Greenwich),2009,11(9):483-4en

林艳华(1975.3----),女,汉族,内蒙古赤峰市人,专科学历,现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黄花塔拉蒙古族中学工作,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