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琶铁绰话黄梅——谈湖北黄梅戏的阳刚之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1

铜琶铁绰话黄梅——谈湖北黄梅戏的阳刚之气

申东辉

申东辉

黄梅戏发源于湖北,开花结果于安徽,这在中国戏曲界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上世纪90年代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以来,黄梅戏已在湖北取得长足发展,人才培养、剧目建设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时至今日,如果把湖北黄梅戏与安徽黄梅戏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显然不同的风格。两者风格的不同正如宋代苏轼之词与柳咏之词的不同,安徽黄梅戏“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展示女性阴柔之美;湖北黄梅戏则如东坡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充满阳刚之气。

湖北黄梅戏的阳刚之气,首先表现于优秀的演员队伍。黄梅戏起源于民间歌舞和民间说唱,脚色以旦、生、丑为主,传统黄梅戏音乐唱腔基本以女腔为主。与安徽至今仍以黄梅戏的“五朵金花”而自豪不同,经多年努力,湖北黄梅戏不仅拥有了以杨俊、段秋萍、王慧君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女性表演艺术家,更拥有以张辉、周洪年、虞万能等一批优秀男性表演艺术家。特别是黄梅县黄梅戏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周洪年,声音纯厚明亮,行腔优美,韵味十足,他的音色以及在多个剧目中的唱腔和表演不但丰富了黄梅戏生行的角色内涵,其在传统戏《秦相莲》中扮演的“包公”,行腔吐字更拓宽了黄梅戏净行的表现领域。目前,周洪年已经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黄梅戏的指定传承人。

湖北黄梅戏的阳刚之气,其次表现于湖北创作的一大批优秀剧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曾创作演出了《红楼梦》、《秋千架》、《李师师》、《徽州女人》、《墙头马上》、《美人蕉》、《孔雀东南飞》等一大批优秀剧目,这些剧目有的讴歌男女爱情之美,有的展现男女情感之趣,有的表现旧社会女性对爱情的坚守与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寻,有的表现封建婚姻制度对男女情感的摧残。总的来说,这些剧目多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剧目总体艺术风格在于展现女性的柔美、婉美与凄美。与此不同,90年代以来,湖北黄梅戏艺术工作者则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以男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优秀剧目,如《张之洞》、《奴才大青天》、《和氏璧》、《李四光》、《蕲州知府》、《英山毕昇》等。这些或表现男性主人公为安邦救国而付出的智慧和努力,或表现主人公为追寻真实价值、坚持个人情操而付出的惨烈代价,或表现当代科学家对祖国、对党、对人民、对科学的深厚情感,或表现古代科学家在推动历史前进中进行的艰辛探索,或表现小人物在扬善罚恶中的聪明、机智与恢谐。这些作品一反黄梅戏传统民间生活、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及才子佳人的表现内容,取材于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以男性主人公为表现对象,艺术地展现男性主人公对社会、对历史、对国家、对人民的付出与担当,使作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时代特点。

湖北黄梅戏的阳刚之气,还表现在创作剧目的艺术风格之中。传统黄梅戏剧目多取材于民间,艺术风格多呈现“小家碧玉”式的阴柔之美。近年来,湖北省也创作演出了一批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剧目,如由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执导、著名演员杨俊主演的现代戏《未了情》,由著名演员杨俊、张辉联合主演的新编传统戏《双下山》,由青年演员程丞主演的现代戏《月圆中秋》等。即使这些以女性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剧目,中间的男性主人公也呈现出与安徽黄梅戏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安徽省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创作演出的《徽州女人》中,女人苦等35年等来的是一位官场失落、意欲采菊东篱、曲水饮觞的小吏,而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演出的《未了情》中,女主人公陆云病中盼来的是一位激水扬波、击风搏浪的海员心磊。在根据传统折子戏《思凡》、《下山》改编的新编传统戏《双下山》中,编剧及导演更是增加了一个机智勇敢、诙谐幽默的小和尚形象,在表现小尼姑难耐孤寂的同时,表现小和尚对异性的向往、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和氏璧》、《李四光》更是摆脱传统黄梅戏或小家碧玉,或才子佳人的窠臼,或金钢怒目,或大气磅礴,成为湖北黄梅戏充盈阳刚之气的代表作。

黄梅戏作为起源、发展并流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地方戏曲艺术品种,湖北黄梅戏、安徽黄梅戏是一个母体上盛开的两朵鲜花。作为黄梅戏的“娘家”,湖北不但应在继续继承、丰富并发扬黄梅戏传统艺术手段、艺术风格,更应注重和张扬湖北黄梅戏在新时期呈现出的新的艺术特点,特别是湖北黄梅戏在人才队伍、剧目生产、艺术风格中呈现的阳刚之美。只有取长补短、刚柔相济、团结携手,才有黄梅戏艺术更好的繁荣和发展。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