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河流岸线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东莞市河流岸线保护利用策略研究

梁笑琼

东莞市地理信息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东莞523000

摘要:基于东莞市大力推进内河涌治理的工作现状,通过对岸线的基本特征的总结,立足于现状岸线利用情况,分析岸线利用中存在的与河道功能定位不协调、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岸线资源被侵占、生态功能衰退等问题,提出划定城市蓝线、合理开发布局、统筹土地资源、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弘扬岭南水乡文化等河流岸线保护利用的策略,以期为东莞河流岸线科学有效管理与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河流岸线;岸线开发;保护利用

1概述

河流(湖泊)两侧(周边)水陆边界一定范围内的带状区域即为岸线。河流岸线在城市中的作用已由简单的泄洪、灌溉、景观、航运等基础功能,着重朝向满足人们近水、亲水、赏水、戏水的主观性,向滨水休闲、娱乐等社会功能方面不断的丰富和强化。伴随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呈现出城镇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活动频繁的特点,东莞境内河涌受径流、潮流以及人类活动、排污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大部分河涌的水质现状属于劣V类,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社会经济发展,河流两岸的岸线逐渐被硬质化,两岸空间不断受到城市建设挤压,呈现河流景观羸弱、历史水系湮没、滨水空间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

目前,东莞市内河涌治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结合河流整治和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设工作,河流岸线空间的利用问题被提上议程。

2东莞的河流岸线现状

2.1利用现状

根据岸线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与用途,目前一般把岸线划分为三大类: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和生态岸线。

表1河流岸线的分类

从现状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东莞市内各主要河流现状岸线平均利用率达57.6%,绝大部分河段开发强度较高,尤其是东江北干流上游段左岸开发强度过大,自然岸线20.48km,现状利用岸线19.78km,占96.6%。

东莞市共有750条河流,河流总长度2216km,仅有986.69km得到规划控制,其中生活岸线476.87km,生产岸线153.66km,生态岸线356.16km。

图1东莞市岸线利用规划图

2.2河流岸线综合利用问题

(1)岸线开发利用与河流功能定位不协调

东江北干流、东江南支流上游段作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但两岸开发程度较高,与之功能定位不协调;中堂水道现状左岸开发强度较高,右岸利用程度更高,也不符合水源地要求。

(2)岸线功能与城市发展不协调

我市河网密布、地势平坦,在农业发展阶段曾是生活富足的鱼米之乡,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战略规划和引导,缺乏精细的城市设计和开发指南我市水系的生态空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乡镇工业和城市扩张的挤压。由于缺乏岸线的统筹管理,河流岸线存在无序开发,沿河工业企业布局集中,岸线使用与陆域布局不协调,导致腹地土地价值的巨大落差以及城市特色风貌丧失。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稀缺的背景下,更加凸显了河流空间作为城市游憩功能的重要载体作用,而缺少与市民互动亲水功能,已成为城市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城市的短板。

(3)岸线资源被侵占问题突出

随着东莞市经济高速发展,城市扩大、大量工厂及开发区的建设,加之国家严格土地使用审批制度后,使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由此引发了大量占用河流滩地、无序围垦滩涂,造成河流行洪断面缩窄、水位升高,滩地违章建设,严重影响河流泄洪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洪水管理带来了相当的难度。

(4)岸线生态功能衰退

从生态学角度来讲,岸线是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脆弱敏感地带。维护岸线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对保持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过度的水消耗、污染物的大量排放、硬质化的护岸,造成水面枯竭、水质恶化、动植物栖息地丧失、岸线生态功能逐渐消失。

3岸线保护利用策略

3.1划定城市蓝线,加强河流两岸的管理

城市蓝线,是指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地域界线,是保护、建设和管理河流,保护河流水域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蓝线规划是所有城市水体岸线利用保护规划,着重于引导和控制滨水空间的城市建设,保护水系生态环境和发挥水系空间的景观功能;通过控制河岸沿线建筑高度,城市干道应与河岸保持一定的距离,提高河岸视觉可达性。

河流蓝线规划首先规划要与流域规划、城市防洪排涝规划、水系规划相协调,其次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功能规划布局的相互关系。

城市蓝线一经批准,不得擅自调整。因城市发展和城市布局结构变化等原因,确实需要调整城市蓝线的,应当依法调整城市规划,并相应调整城市蓝线。调整后的城市蓝线,应当随调整后的城市规划一并报批。

3.2合理开发布局,促进功能协调

合理确定适宜港口、工业、城市生活、旅游休闲及生态保护岸线,兼顾生产岸线、生活岸线及生态岸线的空间协调。首先将河流与城市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合理的确定河流功能定位,并指导下一步各河流岸线利用工作。根据城市建设的特殊性、河流的生态功能、历史价值和景观特色与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相结合,提出各河流沿线河流生态景观规划方案,包括:对河流水环境修复、河流形态修复、河流植物研究、河流的亲水空间设计及景观设计。

3.3统筹土地资源,提升滨水空间的价值

为应对土地资源环境紧约束,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把河流整治工作与周边流域产业升级、土地综合利用、城市景观环境改善相结合,确保河流整治后沿线未用土地的统筹利用,开展对河流沿线存量土地的调查分析,挖潜河流两岸一定范围内的可利用土地。

对岸线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整合河流沿线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河流岸线土地,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滨水区的开发活动可以更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使城市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利于城市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产品和服务。

3.4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岸线生态功能

推进全市内河涌整治工作,从源头削减入河污染物。优化排污口设置,严格控制临河污染工业发展。对于现状占用岸线的、或位于岸线地区范围内的污染工业,应在进行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处理措施,该保留的保留,该改造的改造,该关停的关停。对新建临河工业,应提高项目环境门槛,制定更为严格的水环境保护要求。

河涌整治时应保留河流原有的蜿蜒曲折,同时应该将硬质驳岸改为软质河底及驳岸,一方面软质河底驳岸是重要的海绵体,在降雨时可以蓄滞水体,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土壤呼吸以及生物分解,有利于面源污染物的降解和自净。在有条件的区域,进行生态岸线改造时还应该结合周边的用地,设计亲水空间,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3.5弘扬岭南水乡文化,发展水经济

东莞水乡河网区最大优势是密如蛛网的河流,以及“出门见河、交通乘船”的水乡生活。都市生活忙碌、紧张、快节奏,作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特色区域,应充分利用水乡自然风貌,打造“慢文化”。考虑内河通航要求,疏通河流,改造水闸,建设船闸,研究景观水位,服务水上旅游观光线路,为形成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特色区增香添色。各相关部门加强沿河土地统筹,充分展现“城在水中、水在绿中、绿在城中”,将水环境治理与沿岸景观、土地开发相结合,积极培育沿湖、江、河的生态特色农业、旅游产业的聚集带。

4结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的亲善,是由中国传统文化沿袭而来,要说宜居,便只有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是亘古不变的绝佳选择。开展河流岸线保护利用工作,既有利于巩固河流治理成果,充分挖掘地域的水生态特色,保护河流生态环境,又有利于完善市域山水格局,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滨河景观,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参考文献

[1]GB50513-2009,城市水系规划规范[Z]

[2]樊行,钱征寒,向文阔.深圳市岸线综合利用初探.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0

[3]段学军,邹辉.长江岸线的空间功能、开发问题及管理对策[J].地理科学,2016,36(12):1822-1833

[4]刘星光,葛慧蓉,赵四东.生态文明背景下水岸线“三生空间”规划探索—以珠海市水岸线保护利用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6,32:142-145

[5]城市蓝线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

[6]张碧钦.城市蓝线规划与河流岸线管理保护的若干思考[J].水利科技,2012(1):65-68

[7]向超伟.城市滨水岸线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邵阳市资江两岸滨水岸线区域为例.湖南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